第166章 強渡臨津江_抗日之火力不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同人動漫 > 抗日之火力不足 > 第166章 強渡臨津江

第166章 強渡臨津江(1 / 1)

臨津江位於朝鮮半島,是漢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經北緯38度線附近。

春季時,臨津江的水位會受到融雪和降雨的影響,水位上升。四月,臨津江春季因為上遊的融雪和降雨而導致水位上漲,水深已經達到2米到25米,水流湍急。

四月二十九日,小雨,肖勁鬆趴在河邊,他望向開闊的臨津江江麵,春風細雨繚亂了沿岸的金達萊花叢,也淋濕了他的軍裝。

野火給他的電報寫的很清楚,要和蘇聯人搶時間,現在蘇聯人已經在進入朝鮮,他們正在向著清津推進。

隻要渡過這條臨津江,漢城就在眼前!

他爬下緩坡,對著身邊所有的軍官說道,“對表!現在是下午一點。一個小時準備,所有的殲擊車,兩點準時炮擊對岸的日軍陣地,步兵立刻趕去上遊,準備強行泅渡。二十輛五九坦克綁上大口徑迫擊炮,在步兵渡河後潛渡過去。所有100毫米殲擊車,在步兵渡河後,向後方延伸炮火!”

然後,他抓住步兵團長說道,“在上遊渡過河以後,要聚攏,往這邊攻擊前進!遇到敵人阻擊,用無線電呼叫火力支援。”

步兵團長點了點頭,然後揮了揮手,帶著所有戰士向著上遊出發。

春季裡湍急的臨津江,水流會把單人橡皮筏子泅渡的戰士們,衝到下遊才能上岸。現在希望他們上岸的地方能夠離這裡不遠。

日本人炸斷了橋梁,坦克殲擊車的排氣口,低於25米,現在隻能依靠步兵和二十輛59來進行攻堅作戰。

對麵有兩條剛剛修好的日軍陣地,殲擊車現在淪為了陸地炮台,隻能給進攻部隊提供炮火支援。

抬起頭,高空之中,雙方的戰鬥機正在廝殺,日本飛機在不斷墜落。

但肖勁鬆可以肯定,他們的行蹤暴露了,河對岸有日本兵正在朝這邊飛奔。

肖勁鬆拿起步談機,開始安排炮擊坐標,二百七十輛殲擊車正在偏轉車身,將炮口指向江對麵的日本軍防線。

肖勁鬆唯一感到幸運的是,59和坦克殲擊車都是來自於蘇聯人最開始的設計,兩邊的操控和儀表有共通性。

這兩天,59坦克的駕駛還挺穩,不然培訓坦克駕駛員就是一個讓他無比頭疼的事情。

他部署完所有炮擊坐標,再次看了看手表,還有二十分鐘,他叫來通訊員問道,“是否已經通知空軍,我們的進攻時間?”

通訊員說道,“已經發報給空軍了!”

在臨津江強渡陣地後方,plz45炮兵團的履帶式自行火炮,正碾過泥濘的道路,履帶將泥水帶起,四處飛濺,它們在春天的小雨中滾滾向著東南方而來。

作為履帶式火炮,他們是炮兵第一旅的先鋒,一直死死的追著坦克和殲擊車部隊。

高大麻子的聲音在通訊器裡麵響起,“二狗子,你們一團離臨津江還有多遠?”

“路程還有三十公裡,直線炮擊距離還有二十三公裡”,二狗將視線從地圖上移開,對著無線電通訊器回答道。

“立刻給老子尋找炮擊位置,上火箭增程彈,支援渡河部隊!”,馬連忠在無線電裡咆哮。

“收到!”,二狗子話不多,顛簸的道路,他此時身體有些搖晃,轉頭對身年士兵說道,“命令所有火炮尋找路邊可以停車的炮位,準備火箭增程彈,目標臨津江對岸的七個炮擊坐標,按照炮擊火力分配表,自己計算自己的目標”。

一輛輛自行火炮,開始尋找路邊的空地和森林,然後一輛輛開進去,微微偏轉車身,炮口開始抬起,一枚枚火箭增程炮彈被塞進炮管,“哐”的一聲炮栓閉合。

十分鐘後,所有的自行火炮全部就位,炮彈裝填完成,小雨還在從天空落下,原本喧嘩而嘈雜的山道間,此時突然就靜謐無聲,隻有一根根巨大的炮管,斜斜的指向天空,在春雨裡等待炮擊時刻的到來。

潛伏在河對岸窪地裡的步炮兵們,正靜靜地站在雨水之中,任由雨水打濕他們的身軀。雨水滴落在他們身上的雨披之上,沿著他們的臉龐和雨披,彙聚成一道道細小的水流,緩緩滑落。他們宛如一座座沉默的雕塑,悄然無聲地佇立著。

在他們的身旁,一門門60口徑迫擊炮和107火箭炮整齊排列著,炮口沿著江岸依次展開,它們很安靜卻又殺氣森然。

59坦克兵正在檢查那些被鐵絲緊固的120迫擊炮,使勁的用手扒拉著,看這些迫擊炮是否牢固。

步兵們背著行軍包,左手牽著單兵橡膠浮閥,右手拿著步槍,半蹲在小雨裡,等待著炮火和衝鋒號響起。

他們都經過單兵浮渡訓練,一個新兵有些緊張,自言自語的說道,“如果浮閥被擊中,不要緊張,不要緊張,浮閥有隔艙,立刻拋棄背包和槍械。。。”

他們很多人,其實都沒有經曆過,頂著日本人的子彈,強行浮渡的經曆。

工程兵則在小雨裡,不停的忙碌著,他們在山包裡,架設起了一個大型帳篷,正在研究如何延長殲擊車的進氣和排氣管,讓它們可以牢固的和排氣管相連,露出臨津江的水麵。隻有這樣剩餘的裝甲殲擊車才能渡過洶湧的臨津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