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wgadas和reday研究了硒se的光伏效應,並製作第一片硒太陽能電池。
1883年美國發明家charlesfritts描述了第一塊硒太陽能電池的原理。
1904年hallwachs發現銅與氧化亞銅cu/cu2o結合在一起具有光敏特性;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este發表關於光電效應的論文。
1918年波蘭科學家czochralski發展生產單晶矽的提拉法工藝。
1921年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由於1904年提出的解釋光電效應的理論獲得諾貝爾nobel物理獎。
1930年bng研究氧化亞銅/銅太陽能電池,發表“新型光伏電池”論文;wschottky發表“新型氧化亞銅光電池”論文。
1932年audobert和stora發現硫化鎘cds的光伏現象。
1933年logrondahl發表“銅氧化亞銅整流器和光電池”論文。
1941年奧爾在矽上發現光伏效應。
時間來到了1945年。
還記得嗎?夏期期他們在西安建立了一家第二代晶體管工廠,現在這家工廠,在不斷擴大產能,第三期工廠也已經開始建設。
沈瑩在工業部會議上,說過這樣的話,“電子工業,我們要把每一步走踏實,從硬件到軟件,每一步都要自己走,絕不能靠彆人,電子工業是未來利潤最高的行業,遠超傳統。也是未來能源最重要的來源,我們要兩條腿一起走一條是算力,一條是向電子要能源!”
沈瑩在1945年三月就開始進行了審批,開始第一批太陽能板和大型風力發電機的國家預研。國家要進行高科技投資,但產業化可以開放給民間。
第一批太陽能板,很貴!
能量轉化率,隻有百分之六,並不高!
誰會花錢用轉化率這麼低的太陽能板?
軍工!
對,第一個用戶,是中國軍工!
用來乾什麼?
用來上天!
上天?
1945年6月20日,巴彥淖爾,飛機製造工廠,早上九點半。
一個巨大的氫氣飛艇,開始徐徐升空,飛艇為常規單囊體布局,氣囊下置艇艙,內部分為駕駛艙、設備艙和動力燃油艙。飛艇采用流線型氣囊外形,四片“x”型硬式梯形尾翼,單點單支柱式不可收放起落架。
總載重量,為一點五噸。
飛艇的頂部鋪著一層太陽能板,線路連接到底下的載重艙體,載重艙體裡,有八百公斤柴油和液氧,一台小型柴油發電機,一組恒溫電池係統。
這組恒溫電池組,被包裹在保溫材料裡,由太陽能板和柴油機充電,當電池能量低於百分之二十五,柴油機會自動開始工作,給電池充電,同時也會將柴油機產生的熱量通過熱水循環係統,為電池保溫。
電池帶動另外兩套係統,一套電力螺旋槳,一套是攝像機和無線電係統。
十二點,不斷向東南邊飛行的氫氣飛艇,穩穩的飛入平流層。
十二點半,數據監控人員,通過氣壓計的信號,大聲宣布,“柴油機係統正常,太陽能板係統正常,電池係統數據正常,最終的高度停留在兩萬六千米高度,巡航速度每小時60公裡,航向南,氣流非常穩定。”
控製室裡,一片歡騰,所有人都站起來鼓掌,仲文驄身處新疆的火箭基地,但他通過電視信號,觀看了全部過程,他的聲音通過電話線,在擴音器裡響起,“從現在起,我們將可以俯瞰大地和海洋,感謝你們每個人的付出,你們為中國打開了第一層觀察體係。觀測五天,如果係統正常,我們放飛另外的六架,讓我們張開沿海所有的眼睛。”
這個小家夥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一直向著西南飛行,隻要航向穩定,速度不低於五十公裡每小時,它就會慢慢漂浮,在慣性帶動下向南漂行。
每24小時,它會飄行1200公裡,直線飛行,到6月24日上午,它終於抵達緬甸上空。
小家夥,每十分鐘會傳回來一張照片的數據,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它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從現在起,緬甸戰場的兩萬六千米的高空之上,將打開一隻巨龍的眼睛。
現在,它不用再趕路,太陽能板的電力就能維持小家夥的巡航,它一直會圍繞戰場,不停的拍照。它的鏡頭,是采用德國蔡司的大型鏡頭技術,精細度挺高。
不好意思,今天還沒有東西能把它乾下來,它可以很囂張的一直在平流層裡一直遊,一直玩,直到柴油機沒油了,它才會回家一趟,在緬甸野外航空基地,加加柴油,再次歡快的出發。
仲文驄在電報裡說過一段話,“這個設備如果製造數量達到一萬台,隨著設備的小型化,設備會越來越輕,氣球會越來越小,成本能夠降到兩台摩托車的成本,甚至一台摩托車的成本,高度最高應該能達到五萬米以上。沒有國家的防空係統能打的起它,這東西能夠直接耗空一個國家的防空導彈,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小東西。”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