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重工業進入快車道,同時全國開始了經濟大普查工作。
作為工業部門的主官,沈瑩在全國各地的大學,招募了三千五百名在校或畢業的大學生,利用暑假期間,對於全國的工業產品在各地的價格和銷量做了一次全麵社會調查。
這些大學生按照打印好的表格,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入鄉村,走入城鎮,調查每一個小店,每一個集貿市場的工業產品物價,以及抽樣店鋪統計7日的客流和銷量。
這三千五百名大學生,每三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共組建了1166個調查小組,深入城鎮和鄉村,共調查了三百七十個城鎮,三千七百個行政村。
這一次彙總,在大學生裡反響巨大,他們很多人生於城市,長於城市,對中國農村並不了解。這一次走訪,讓他們打開了一扇門,能夠看到這個國家最基礎的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勞動。
兩個月的調查活動,學生們不但彙總了工業產品數據,甚至自發開始統計了各地農業產品的價格,以及各個行政區塊的農戶基本收入。
四六年九月初,第一份大學生調查報告在各個省級工業部門彙總,十月第一批錄入計算機係統的數據和資料,正式呈遞工業部和中央。
1166份報告,學生們知無不言,言無不儘,以數據為導向,以數據為依托,將一份中國經濟的畫卷在所有人麵前徐徐鋪開。
老人們看到這1166份報告,非常高興,他們說,“大學生走入鄉間,用筆記錄中國農戶的生活,用數據展現中國最真實的麵貌,這值得鼓勵,也值得推廣,這應該是中國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環,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也有其他部門的部長在開會中說道,“我們應該向工業部門學習,要讓這些實地調查報告,帶回更多屬於我們部門的數據,數據是一把尺子,可以衡量我們工作的得失!”
11月上旬,工業部在沈瑩的主持的工業數據研討大會上,老人們和來自全國的三千多位工業部門的乾部,認真聽取了各項數據彙總。
沈瑩在這一次會議的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數據治政的觀點。
她的一段發言如下:“在這份報告裡,我們看到了很多數據,這些數據向我們展現了中國真實的麵貌,還有很多地方的物價偏高,老百姓的生活不易。我在這裡提出一個全新的指數,我稱之為“民生指數”,我們工業部門討論了很久,這個指數應該涵蓋一下四個最基本範圍:
其一,就勞動力的勞動效率而言,我們將建立起“農機指數”,主要是通過農具的銷售,通過調查各行政村擁有的勞動工具數量,人口總數,糧食和物資產出,三者的比值來衡量農業生產力。一個地方的管理工作,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數字的增率,進行量化分析!
其二,隨著農機指數的變化,農業產品和物資出產的數據應該聯動變化,老百姓的蛋白質攝入量,也應該有所變化,在這裡我們提出第二個指數“人均蛋白質攝入量”,以此來衡量工業對農業的影響,以及各地執行效率。
第三,在滿足基本蛋白質攝入,解決溫飽問題之後,老百姓的生活應該持續改善,我們還將通過家用五金製品,電器,建築和裝飾材料的數據,建立第三個數據,我們稱之為“小康指數”。
第四,老百姓如果生活變好了,那麼就會在銀行存款,我們將導入計算機係統,統計每個城市居民賬戶的“家庭增加值”的平均數,真實了解每個居民家庭存款增加水平。
這四個指標,將所謂基礎數據,每半年一次,彙報中央!同時,各個城市,都會收到環比和同比,相互之間會看到各個城鎮和鄉村之間的對比。
我們會利用計算機係統,提供起點一致的臨近行政管理機構對比數字,希望大家能夠相互學習和促進!
這些數字將是我們對各地工業部門管理組織,最重要的考核數據!
工業人人,隻看數據!”
老人們將這個指標統稱為,“沈瑩指標”,笑著說,“這倒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治理方式,不做報告,不走形勢,隻看數據,兼顧工業產品普及率,老百姓吃飯,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老百姓家用統計,同時安排學生實地調查核實!這在華夏,是千年未有之盛舉啊!”
“這數據環環相扣,或者說這些數據天生就是聯動的,思維非常縝密,這確實能實現我們說的,實事求是!”,一位老人點頭說道。
1946年11月,中國開始進入國家數據治理體係階段,夏期期的計算機係統開始進入全國各地的省級管理機構的各個部門,李文傑也研發出第一代電話線撥號上網係統,這是最快可以鋪開的計算機聯網方式。
中國也在同一年進入大型計算機聯網,數據互通時代。
西安的科技小鎮外,三個企業開始建立,分彆是中國聯網設備公司,中國光通信設備公司,中國衛星聯網設備公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