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二人心裡半信半疑,憑著對方林以往能力的信任,還是決定陪方林賭一把。
一個小時後,三人各自離開辦公室。
劉保國和鄒四海手裡多了一份材料。
上麵清楚寫著方林需要的人員能力和材料。
翻找檔案,尋找符合方林要求的技術專家和高級技工。
另一邊。
方林趕往燕京無線電廠。
進入廠區,方林熟門熟路地找到廠長吳勝利。
將他對劉保國和鄒四海說過的話,重新講了一遍。
不出意外。
吳勝利聽到方林要帶領退休專家們,集中研發國產四軸數控機床,同樣被嚇得不輕。
“吳廠長,你就當我年輕氣盛,不自量力了。”
方林主動說道:“麻煩您將符合條件的退休職工介紹給我,另外,我還需要幾套組裝機床的伺服電機。”
接過方林遞來的文件資料。
吳勝利一言不發地看著上麵的內容。
電子原材料方麵,吳勝利全部可以滿足方林。
燕京鋼鐵廠和燕京農機廠一塊聯手,協助方案製造四軸機床的部分配件。
還有一批材料。
方林會用個人關係,進行海外進口。
“你們年輕人有敢想敢乾的魄力,難道我們這些當長輩的,連你們這些毛頭小子都不如嗎?”
吳勝利放下手裡的資料文件,說道:“說起來也算是來得巧,有一個人,或許能成為你研究四軸數控機床的重要助手。”
“哦?”
方林饒有興趣地說道:“吳廠長,這個人是誰?”
“梁奮鬥。”
說起這個人,不得不提夏國的第一套數控機床加工中心。
五十年代初,西方國家在數控機床領域取得一連串的技術突破。
感受到數控機床和傳統機床在機械加工,工業生產等方麵技術差距。
一批和方林差不多大的年輕人,毅然決然成立了數控機床技術攻關小組。
整個技術攻關小組僅有十三人,平均年紀不超過二十五歲。
梁奮鬥是其中年紀最大的一個,當時已經三十歲了。
在多名老師的幫助下,眾人借用一間工業實驗室。
四個月以後,第一套國產數控機床誕生於燕京大學。
通過各項論證,第一套數控機床和西方數控機床的技術差距僅有五年。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
一係列意想不到的事情,將數控機床研究打落最低穀。
國產數控機床研發團隊被解散,裡邊技術骨乾分流到各家企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