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一死,大內太監就群龍無首了。
他的幾個乾兒子分成派係,其中一個姓魏的公公,選擇與李思恭合作。
李思恭替他掃除了上位障礙。
投桃報李,魏公公開始對剩下的頑固之徒趕儘殺絕。
皇室宗親人人自危,頑固餘黨獲罪身死。
這場朝堂鬥爭,已經見了分曉。
天順十八年,李思恭正式拜相。
至此,當年大儒方增對他“出入將相”的批字,到了今天終於成了事實。
天順帝還記著當年那個,會給他講江湖故事的日講官。
即便,他口中的江湖並不存在。
某種意義上,李思恭在許多年前就開始欺君了。
但天順帝暫時不打算治他的罪。
他倒要看看,日講官能不能在有生之年,把他口中的世界給創造出來。
李思恭執掌相權,立刻恢複了大長公主攝政時期的舉措。
甚至,他本人對新政還另有想法。
但這一切不可操之過急,需要徐徐圖之。
……
天順二十三年,江南之地出現了世家操縱的叛亂,反對新政。
李思恭南下,手握聖旨,帶著支持他的鎮南軍,當麵將一眾世家的重要人物給扒皮抽筋。
一舉掃除了阻礙新政的最大沉屙。
至此,朝野內外再無反對他的聲音。
隻有不甘心者,暗中痛罵李相自絕於人,定然不得善終。
可是接連幾次大災,死難的百姓數量明顯變少了。
甚至遇到豐年,還可以攢下存糧。
民間感念李相的賢明,感戴這豐衣足食的太平之世。
……
天順二十五年。
劍池上。
李通懷著笑臉,在一眾徒子徒孫的簇擁下,安然離開了人世,正好百歲。
他說,我這輩子最不後悔的,就是當年救下了李四狗,成就了後來的李相。
我的徒弟親手開創了這太平之世。
而他,終於可以死於盛世了。
李通還說,不要告訴李相自己的死,隻當自己是出門遠遊了,一去不歸。
但這樣的事情如何能瞞得過李思恭。
可李思恭知道師父不一定樂意自己撇下國事去見他,於是派了次子李儘前往劍池,然後就不要回來了。
月夜之下。
李思恭翻看著案牘上的文書,腦海中想著各方的利害,以及蒼生的禍福。
長子李晝侍奉一旁,語氣中帶著幾分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