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書院的位置,位於金陵城外的北郊。
因為大明一朝有國都與陪都。
書院地處兩都之擁,寓意在令書院學子將來報效國朝。
到了開院之日。
朱平安罷朝,帶著太子和皇長孫,以及一眾勳貴臣子同行,以示莊重。
最終,君臣一行在書院前停住。
在院門的左右,已經聚集了從民間征辟來的書院夫子,他們身著繡有不同圖案的服袍,依次代表琴曲、打鐵、弈棋、茶道、造絲等等門類,彙聚著來自幾十種不同道行的人物。
其中,既有儘態極妍的女子,也有黃土朝天的農夫,隻穿背心的鐵匠……
總之,這書院父子的麵貌真可謂是打破了認知常理。
文臣群體中,不少人提前得到過朱平安的警告,這時雖然覺得有些不合適,但都默契的選擇不說話。
反正……陛下又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不尋常的事情了。
當年大明立國,陛下不也拒絕自稱“天子”麼。
但結果好像也沒有影響。
大明蒸蒸日上,立國不到二十年就成功收回了西域,直追前元疆域最鼎盛的時期。
現在快要把吐蕃征服了。
他們一身的榮華與富貴皆是來源朱平安。
如果否認朱平安,那就是否認自己這大半生。
更何況——
這齊天書院的建立事宜,好像是由太子和國師負責的。
他們二人,任何一個都不是朝臣願意得罪的存在。
所以,這事還是隻看熱鬨的好。
丞相周瑞安站在文臣最前列。
他在朝中的名聲,比起前任丞相蘇遲,明顯就差了不少。
民間傳言,他周瑞安中飽私囊,乃是國之碩鼠,富得流油。
周瑞安心知肚明。
那都是一幫庸才嫉妒他的才華。
自己愛權是真,但你要說愛財,那就有點太小看人了。
他哪怕卸掉了相位。
本身也是一位戰功卓著的國公,是勳貴中的最高等!
他跟著朱平安二十來年,早在朱平安還是反王的時候就屢立戰功。
累計下來封賞的良田,多到一眼看不到儘頭。
所以,他對錢財是真的不感興趣。
但是周瑞安看到了這齊天書院,感覺自己隱隱揣測到了帝心。
他周家如今有國公爵位,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可是爵位隻有一個。
他的其他子嗣,將來還是要自己找地方討食的。
齊天書院或許是一個機會。
像周瑞安這樣想法的人,朝中不在少數。
最壞的結果,不過是浪費一個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