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退從秦王的田裡出來,又去北平周圍的荒郊,查看各處田莊的耕作狀況。
入目所見,農田已經被莊戶提前翻過,做好了播種的準備。
他再度撚起一把土塊。
不出意外,這裡的水量保持更差。
而且田莊沒有專人規劃,耕作方式更為粗糙,對水分的消耗更大。
一旦趕上了曠日持久的旱情。
許退基本可以下結論,這片田莊的莊稼會死得很快,裡麵的莊戶和靠著這片土地供食的人家,都會以最快的速度淪為難民。
他立刻喊來一眾弟子,給他們講解自己發現的問題。
緊接著,又把解決辦法的重任拋給眾人。
弟子們謹記夫子所言:五穀者萬民之命。
這也是農事院存在的意義。
他們分散開來考察田地的狀況,然後根據這兩年來的所學與心得,給出各自的建議。
許退是實乾的人物,他的弟子提出的意見,也不會是假大空的“祭祀求雨”和“輕徭薄賦”。
問題出在田和人的身上,就要從這些方麵做調整。
有的認為要調整耕作方式。
有的認為要著手積攢水源。
許退讓弟子們挨個講解,並且給出理由,然後再做出點評。
應對天災,從來都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
許退的稼穡之術已經被弟子學去。
換而言之,每個弟子都相當於一個小的許退。
與他們交流,同樣可以讓許退完善自身的方案。
朱狗蛋認真聽著師兄弟們的對策,望著麵前的田壟正在思索。
他是大明皇長孫。
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引導他要如何處理政事。
不論皇帝還是太子,都默認他長期呆在農事院,跟著許退學習稼穡之術。
但朱狗蛋在父祖的耳濡目染下。
他相較於同齡人,天然有著一種大局觀念,不是從一個人的角度,而是從一個縣,一個州,乃至大明的層麵看問題。
這樣一來,可以調用的資源就更多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多了。
許退看著發呆的朱狗蛋,心裡對這個出身高貴的徒弟,其實是寄予了厚望的。
為君者,若是能讓國朝安定,讓百姓吃飽飯。
那這就當得上“聖皇”二字。
在許退看來,朱狗蛋假以時日,就有可能成為一個身上帶著農家烙印的聖皇。
他立即開口:“小朱,你的主意呢?”
朱狗蛋意識到夫子在喊他,立即起身,答道:“弟子想要推行區田法。”
“區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