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九年,年關將至。
杏花村逐漸熱鬨。
這也算是李從彧帶起的風尚。
他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定國公府的人每年都做好了替老祖宗送行的準備。
隻是,李從彧每次看著都不太行了,可是總是能支棱起來。
如此反複過幾回。
李家人乾脆也習慣了。
哪怕不是為了見老爺子一麵,單純隻是一大家子聚一聚也是好的。
在李從彧的調教下,定國公府的子孫並不缺人情味。
哪怕從京師到信州路途遙遠。
可是隻要條件允許,基本上不會有族人缺席。
受他們影響。
今年就連玉致也向弘道帝請命,得了允許,帶著麗妃一同到劍池過年,順帶見一見李無憂。
山下之人,見到李從彧的後輩每年組團過來,也受其影響,有樣學樣。
畢竟,李從彧如今的地位堪比神仙。
這是貨真價實的國之柱石!
他的年紀越大,分量就越重,便是弘道帝每到年關都會親自送一封祈福的詔書過來,以慰問這位曾經追隨過他高祖父“雨帝”的戰將。
短短數年,信州之地就率先掀起了過年回家的潮流。
不知道是誰先開始的,以老神仙今年一百零六為由,認定兒孫過年歸家是一種孝順,可以讓家中老人長壽。
一傳十,十傳百。
因為這源頭是李從彧,沒人會去質疑這個說法的真實性,大明朝廷也抱著聽之任之的態度。
哪怕是那群膽子已經變大不少的文官。
他們都敢把刷名望的主意打到弘道帝的身上,可是麵對李從彧這樣一位百歲老者,一個個避之不及。
這倒不是擔心武人粗魯,會對文官動手。
而是因為李從彧的年紀,他隨時都有離世的可能。
這意味著,任何人若是運氣不好,沾上了謀害開國元勳的罪名。
那絕對是從重處理的。
文官拎得清輕重,都不想要冒這個險。
……
小院裡。
李從彧懶洋洋躺著曬太陽。
直至到了時辰,李靈運從裡屋出來,給徒弟翻了一個身。
這下把李從彧給翻醒了。
他兩眼半眯著,有些看不清東西,但是確定師父還在跟前,李從彧就心安了。
不過,一想到師父那麼一個活似神仙的人,竟然一口氣在山上陪著自己這麼多年。
李從彧心中還是有些罪惡感的。
因為他是打從心底尊敬師父,所以不會覺得自己時日無多,師父就一定得守著他。
這世上斷然沒有這樣的道理。
李從彧隻是眼皮子一抬,李靈運就能獲悉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