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青登基最大的對手,就是來源於他的二皇叔“朱載建”。
可是如今二皇叔也支持他。
一切就順理成章了。
壽王登基,冊封皇叔朱載建為魏王,暫代國政。
魏王是先帝諸子之中,少有的真正得以過問政事,並且培養出自身黨羽的。
文武百官雖然過去一度反對魏王。
可是他們親曆過先前的無序,如今隻想著儘快將秩序恢複,至於爭權奪利反而隻是其次。
於是,魏王得到了朝廷與帝王的支持,開始著手收拾弘道帝留下的爛攤子,整頓京師內外的亂象。
……
等到弘道四十年一過,新帝更改年號。
建元清平,號清平帝。
這是大明的第七帝。
按照清平帝與朝臣們事先約定好的,他的生父皇長子“朱載熙”,追封為熹明太子。
至於帝位之事。
儘管如今的清平帝,與五十年前即位的武帝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是情況畢竟不同。
武帝登基時,其生父玄皇仍然在世,而且一輩子扶持國朝有功,所以中間增加一個帝號過渡。
這不僅是在情理之中,而且可以顯示出武帝的孝道。
至於朱載熙。
他畢竟已經不在人世,一旦追封皇帝必然伴隨著陵寢的修建與遷移。
國朝當下,不適合再折騰了。
再者,就是對駕崩的弘道帝上表諡號。
平心而論。
若無早先的亂局,哪怕弘道帝一生沉迷道術,他也是一個實至名歸的有為之君。
如今已經有些晚節不保。
但是,他在位期間組織與完成的開海成果,同樣不容忽視。
魏王心裡對弘道帝還覺得慚愧,於是下令對這一部分進行刪減,儘量保全弘道帝的名聲。
弘道帝尊為“道帝”。
至此,大方向上的事情算是塵埃落定。
不過仍有一件事情需要解決。
那就是道帝的陵寢。
如今,弘道帝的帝陵。
他在位之時,認為修煉陵寢晦氣,所以不曾著手修建帝陵。
如今真正意義上的“道陵”,還是從“元虛道宮”中的一部分臨時改建過來的。
有關弘道帝留下的三座道宮。
陰陽道宮,紫極道宮,以及元虛道宮。
這全部需要處置。
魏王大手一揮,選擇將元虛道宮的部分建築改造,作為弘道帝剩下的三位皇子的王府。
以及,將來清平帝的皇子開府,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利用。
至於紫極道宮。
這座道宮的位置地處皇宮的府邸,算是三大道宮裡地段最好的。
魏王下令對紫極道宮進行大範圍的拆除。
唯獨那座已經成為北平坐標的“紫薇帝宮”得到了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