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魯王給相國看過,相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的東宮早已是密不透風,相國也沒有辦法能打探到太子的消息。
同樣是鎮守海疆,吳王對邸報上的內容,比魯王要重視得多。
先拿下江東,再拿下魯國,到時候背靠大海,進可攻,退可守!
這是吳王製定的戰略。
攻打江東時,魯國表態會全力配合,至於占據魯國,則是魯王主動退出。
從魯國兩百餘年都沒有移動界碑來看,曆代魯王,確實對血雨腥風極為厭惡。
或者說,他們不願意看到戰火再起。
帶著願意離開的百姓遠走海外,眼不見為淨,是魯王為子孫後代謀劃的一條安穩之路。
吳王判斷,朝廷從輿論上打擊燕宋兩國,看似是對兩國表達不滿,實際上包藏禍心,打算置兩國於死地。
當然,以朝廷目前的實力,是沒有辦法親自動手,不過他們可以借助徐國和梁國的力量。
如果徐國合法的吞掉宋國,梁國合法的吞掉燕國——
特彆對梁國來說,他們的大軍可以直抵河西和西原,而無需穿過長嶺,同長嶺卒廝殺。
到時候,就是吳、徐、梁三國爭雄。
至於陳國和越國這兩個安於現狀的諸侯,不在吳王的考慮範圍。
梁王的看法,同吳王高度一致。
雖然梁王與燕王的交情一向不錯,不過雙方都是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在本國的利益前麵,再好的交情也不值一提。
等到吞並燕國,騎兵就可以直入西原,帝國的京城,會在鐵蹄下發出恐懼的哀嚎。
另一位大諸侯,也就是徐王,他沒想得那麼長遠,他現在唯一的念頭,就是加九錫。
當他在邸報上看到徐軍的壯舉,心中無比興奮,立刻命令京城的徐王府,給東宮送上了一份厚禮。
五十萬兩銀票,太子應該會滿意吧?
兩位苦主,也就是燕王和宋王,暗地裡在緩衝之地碰麵,商討如何應對朝廷的製裁。
敢期盼天下大亂的諸侯,不可能是蠢貨,二人早已從中嗅到了危機。
反?胡羅素的大軍同河西軍加起來差不多有十萬人,燕宋兩國已沒有機會快速推進到京城。
而且,就算大軍能兵臨城下,京城隻要四門緊閉,兩國的大軍就得用人命來填。
最終的結局,就是為他人做嫁衣!
不反?總不能坐以待斃吧?
兩位諸侯王商議了半日,打算暫時向朝廷低頭。
於是,兩國的相國,帶著大批的禮物朝京城趕去。
還有誰?
哦!越王和陳王!
在其他諸侯的眼中,不思進取的越王確實依舊沉溺於享樂。
至於邸報,他甚至懶得瀏覽,而是命世子或者相國大聲朗讀。
越王的心中無比清楚,與其說這是朝廷的舉措,還不如說這是太子的想法。
他認為如果太子的實力再強上一些,管他什麼王,恐怕都沒有入主京城的機會。
所以,隻要南邊的那些猴子老老實實的蹲在樹上,隻要自己的那群兒子都安分的混吃等死,何須去管邸報上到底在說些什麼。
同樣不思進取的陳王,在做什麼?
陳國,開始擴軍了——
喜歡穿越成太子之步步為營請大家收藏:穿越成太子之步步為營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