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尚書的奏折,在京城的權貴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特彆是那些外戚,一個個惴惴不安,苦思鄧尚書的用意。
樂善公原本也有些惶恐,不過在聽到張統領的分析後,他認為自己的擔心實在是有些多餘。
鄧尚書是工部尚書,妥妥的朝廷高官,自己這個混跡在軍營的家夥,同他哪來的可比性?
而且自己的幾個兒子舞槍弄棒還行,讓他們參加科舉?
算了,科舉是神聖的,不容抹黑!
勳貴們覺得意外,文官集團更加意外。
如果不是太子同內閣交易,這尚書的官帽,無論如何也落不到誠陽公府。
所以,對鄧侍郎變成鄧尚書,文官集團的抵觸情緒極為濃厚。
不過鄧尚書的這一舉動,倒是博得了他們的好感。
侯爵的爵位,說放棄就放棄,就算文官集團的大佬,也未必有這個魄力。
等到鄧尚書前往內閣議事的時候,他明顯感覺出那些同僚態度的變化。
他的奏折,皇帝不但準許,還賜給他一座皇城內的宅邸。
過不了多久,他就會離開誠陽公府,搬進自己的尚書府。
東宮!
書房內!
太子正死死的盯著在書案上攤開的輿圖。
自從鄧尚書接受太子的建議,他便不再關注此事。
他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了西邊。
受製於惡劣的氣候環境,高原人必須在秋收前下山,然後在入冬的時候返回高原。
換句話說,如果徐王不去救援,高原人發泄一番後,依然會退回到山上。
太子想在無主之地,給高原人找一個據點。
隻要高原人在無主之地安上一根銅釘,徐王就再也無法忽視他們的入侵。
許久之後,太子伸出手指,在無主之地的某處輕輕點了一下。
胡堡!
從高原的南邊下山,有好幾條路可走,不過胡堡的這條路最為平坦。
高原人在上山的路上設置數道關卡,無主之地的莊園主同樣在山下修建了堡壘。
胡堡,不是一座堡壘,而是堡壘群!
之所以稱為胡堡,是因為莊園主姓胡。
堡壘易守難攻,將下山的道路死死的攔住。
如果高原人能拿到胡堡,進可攻退可守,再也無需準時回家。
心中有了主意,太子命金暢入內,將輿圖收好,隨後慢慢走出了書房。
太子並不武斷,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詹事府,命詹事府召集羽林衛和錦衣衛共同討論。
讓錦衣衛參與,是因為一旦定下,錦衣衛就會前往胡堡,助高原人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