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十年六月十五日,溽暑蒸騰。
黃河碼頭上,徐子建一家人從一艘巨大的商船上走下來。
“母親咱們到了!”
徐子建一邊攙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一邊轉過頭對身後的徐氏說道。
“嗯,這就是大名府!”
徐氏點了點頭。
徐氏身邊的宋引章、趙盼兒幾女也同樣好奇的看向前方巍峨高城。
華蘭看著前方大名府城郭巍峨,青磚高牆在烈日下泛著古銅色的光,忍不住感歎
“夫君,這大名府不愧是大周朝的北京,果然氣象非凡。”
徐子建握著華蘭的手笑道“娘子未來幾年,咱們家就要在這裡生活了!”
大名府是北周在北方的核心戰略支點,兼具軍事屏障、經濟樞紐與文化象征三重角色。
大周實行“四京製”,大名府於慶曆二年被升為“北京”,與東京汴梁、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並立。
作為陪都,它是大周在河北地區的政治中心,承擔著“控扼河朔、鎮服契丹”的軍事政治功能。
真宗時期,因遼朝南下威脅,曾在此修建宮城北京宮城),雖規模小於東京,但設有留守司、禦史台等機構,成為朝廷應對北方邊患的前沿指揮中心。
大名府地處華北平原北端,西依太行,東瀕黃河,是中原通往幽燕的門戶。
自周遼“澶淵之盟”後,大名府成為雙方邊界南側的重要屏障。
大名府常駐禁軍67個指揮營約3萬餘人,並設有河北都轉運使司、安撫使司等軍事行政機構。
大周名臣範仲淹、韓章、歐陽修等重臣!都曾擔任大名府留守或知州,足見朝廷對其重視。
大明府除了市政治中心外,還是河北地區的經濟中心。
大名府位於永濟渠與黃河交彙處,是大周的“水陸都會”。
永濟渠連接河北與中原,南下可通過汴河直達東京汴梁,北上可至涿州,漕運條件得天獨厚。
朝廷通過運河將南方的糧食、絲綢、茶葉等物資經大名府轉運至河北邊防,同時北方的戰馬、皮毛等也在此集散,使其成為北方最大的物資中轉站之一。
大名府的手工業與商業十分繁榮。
河北是大周重要的棉花和桑蠶產區,大名府依托原料優勢,絲織、棉紡織業發達,所產“大名布”“河北絹”遠銷全國,甚至通過邊境貿易流入遼朝。
除了紡織業外,大名府同樣是冶鐵與製瓷製造或者轉運中心。
附近磁州的冶鐵業和瓷器經大名府轉運,成為重要的商品;城內商鋪林立,據大周會要記載,其商業規模“甲於河北”,夜市、早市興盛,貨幣流通量大。
周遼“澶淵之盟”後,大名府雖非官方榷場榷場多設在雄州、霸州),但因地處交通要衝,私下商貿頻繁,遼朝的馬匹、藥材與大周的手工業品在此交易,推動了區域經濟融合。
除了經濟外,大名府還是大周朝的文化重鎮。
大名府設有府學、書院,吸引北方士人求學,培養了大批官僚。
大周中期,範仲淹在此任職時推行教育改革,提升了當地文化氛圍,名臣李沆、寇準等雖非大名本地人,卻曾在此任職或活動,留下不少文化遺跡。
城內修建有大型寺廟如普照寺)、道觀,佛教、道教文化興盛;城市布局仿東京汴梁,有內城、外城,街道規整,衙署、民居、商鋪分區明確,是北方少有的繁華都市。
在大周朝,大名府乃是是維係北方統治的“國之北門”,其興衰直接反映了大周對北方邊防與經濟格局的戰略布局。
徐家想要成為頂級世家蝸居在京東路是沒有前途的。
勢力必須要延伸到河北地區,掌握一定的話語權。
而徐子建下一步的目標便是成為這大名府的話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