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經過李信了解了,但是送到嘴邊的肉,他要是不咬兩口,能對得起書友嗎?
書友是誰?
有詩為證。
自古書友出奇才,千古名句隨手來。
古有李白詩中仙,不及書友隨手編。
唐朝若是有書友,唐詩何止三百首。
得虧李白死得早,不然詩仙名難保。
奈何阿彪沒文化,隻能臥槽行天下。
待我重讀小皇書,再與書友比高下。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都不是什麼正經人!
李信坐到沙發上,對建國吩咐道:“燒水,燒好水,上茶,上好茶,二位才子登臨寒舍,不能失了禮數。”
金墉和泥框對視一眼,這就出去了一趟,態度直接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葫蘆裡想賣什麼藥?
答案很快就揭曉了。
李信開口說道:“渣先生,泥先生,你們二位的所作所為,對我的名譽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但是,我這人講理,泥先生都負荊請罪了,我在抓著不放,那就失了肚量。”
“你們二位的誠意我看見了,麵子有了,裡子在哪裡?”
倆人聽完,就一個想法,你要不要看看你在說什麼?
講理和肚量二字,跟你有一毛錢關係嗎?
不過金墉也暗自叫苦,泥框沒什麼李信能看的上的,他倒是有點好東西。
也隻能硬著頭皮問道:“李先生,有話直說,我心臟還行!”
“嗯!”
李信滿意的點點頭:“金先生如此爽快,我也就不再藏著掖著。”
“第一,我要你和泥先生書籍的改編權,第二,我要明報的股份,不能少於百分之二十,就這兩個條件。”
“如果同意,咱們之間的事就一筆抹掉,你們怎麼說?”
泥框立刻答應道:“我沒問題,李先生能看上我的拙作,那是我的榮幸。”
金墉看泥框的眼神恨不得吃了他,這個王八蛋,你當然沒問題了,我怎麼辦?
在港島,說起金墉那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所作的十四部武俠小說,可謂影響了整個華人圈。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說大家全看過可能誇張,但說看過三分之一絕對是保守的說法。
不但如此,他還把不入流的武俠小說提上了一個檔次,是現代文學史上不能回避的人物。
大家都知道他是武俠小說家,但除了寫武俠小說外,金墉還是個社評家,喜愛寫影評,還是一位企業家。
他付諸一生心血的東西不是武俠小說而是一份報紙,就是明報,五九年,金墉從東南時報辭職後開始創業。
與沈寶新,潘粵明兩人合辦明報,明報的政治立場不左不右,強調公正與平和,在港島的傳媒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報創刊時困難重重,在三年之後步入正軌,成為極具影響力的報紙。
那麼身為企業家的金墉是如何對待員工的呢,港島流傳著有幾件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