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要不要再吃一碗?”
小皇後看到宇文衍的飯量也不覺得有什麼,能吃是福,再說能吃的男人才壯實。
“那臣妾給您盛碗湯。”
司馬令姬如同小媳婦一般,乖巧地幫他盛了一碗三鮮湯。
“易愛卿,以後這個菜肴的份量還可以減半,朕和皇後吃不完也是浪費了。”
小皇帝接過皇後盛好的湯喝了一口,一邊向易太仲說道。
“遵命!”
“陛下躬行儉約,實為臣等之典範……”
這老小子一邊答應,不著痕跡地還拍了一記馬屁。
“光祿寺會包餃子麼?”
宇文衍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光祿寺從來沒有給他上過餃子。
既然包子都能做出來了,沒道理做不出餃子啊。
“陛下,何為餃子?”
看到易太仲一臉懵逼的死樣,顯然沒有聽說過餃子。
宇文衍隻好把餃子如何做的大概說了一下。
“陛下說的是餛飩吧!”
餛飩?
小皇帝這才想起來,餃子一開始並不稱作餃子。
據說,餃子是東漢神醫張仲景為了治療百姓凍瘡所創。
原名“嬌耳”,又稱“月牙餛飩”。
宋朝時稱“角兒”,元朝又叫“偏食”。
一開始時。
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而不是撈出來乾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到了唐朝,才有了把餃子煮熟撈出來放盤裡的吃法。
明朝以後。
有了“餃兒”、“餃子”的稱呼,做法、吃法也幾乎和後世一般無二了。
其實。
後世的“水餃”就是餃子最開始時的吃法,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這樣的小料。
南北朝時,餃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可見。
餃子在這個時期已經是相當普遍了,隻不過僅有“水餃”這一種吃法而已。
“那或許便是你說的餛飩吧!”
“對了,易愛卿,朕看光祿寺能做出豆腐了,那平時怎麼不見喝豆漿呢?”
豆腐在西漢的時候就有了,據說是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所創。
小皇帝倒是吃過幾次豆腐了,但卻還沒喝過豆漿。
“陛下,豆漿不是用來做豆腐麼?”
聽到易太仲這樣回答,看來豆漿還沒當作一種飲品。
豆漿都沒普及,那油條就更不用說了。
宇文衍把油條的做法以及做好後的樣子描述了一遍,易太仲表示沒見過這種油炸的吃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