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實施他不予乾涉,任由農學館的相關人員去自由發揮。
離開棉田,他又去了桃林所在的養殖基地。
桃林之中的草地上,豬牛羊成群。
悠閒地啃食地上的青草。
卜齋見到皇帝二次駕臨,欣喜異常。
帶著宇文衍參觀了他養的雞、鴨、豬、牛、羊等
上次來過後,小皇帝認為一百多頭豬太少。
於是卜齋擴大了養殖規模。
直接養了五百頭生豬,一百頭母豬,二十頭公豬。
單單照料這些豬的私奴就達上百人。
這些豬已經養了一年時間,長到一百斤的樣子。
這樣的生長速度要是放在後世,那養豬的人要虧死去。
雞也養了幾百隻。
除了用於繁殖的公雞,其它的全都閹割了。
閹割過的公雞,稱為閹雞或線雞。
不會打鳴,也不好鬥,雞毛紅亮,能養得又肥又大。
那個用來養鴨子的湖裡,他還投放了多種魚苗下去。
這麼大的湖要是不養些魚,著實是太浪費了。
小皇帝希望卜齋能搞出一套,人工規模養殖牲畜的經驗來。
以眼下境況來看,一切都還在摸索當中。
宇文衍最為看重的是養豬。
把養豬普及開來,讓百姓也能吃得起肉。
改善生活的同時,也能增加國民的體質。
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
他把後世飼料的概念提了出來。
用麥麩、米糠、秸稈糠、酒糟、糠糟、醋糟、豆渣、蛋殼、骨粉、鹽等物。
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做成飼養牲畜的飼料。
卜齋聽得如癡如醉,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他自稱是漢武帝時期養殖大師卜式的後人。
打小便立誌要做祖上那等大師級人物。
不但養殖發家致富,還作書立著,甚至為官造福一方百姓。
他敏銳的察覺到,小皇帝和他所說的飼料,很有可能就是他實現夢想的契機。
隨即,他請教了許多關於飼料方麵的問題。
宇文衍知無不言。
把記憶中關於養殖的所有信息全都講述了一遍。
包括飼料製作,圈養和放養,魚塘混養,稻田養魚……
處於巨大驚喜中的卜齋。
完全忘了年僅九歲的皇帝是怎麼知道這些的?
千恩萬謝後,恭敬地把小皇帝送出桃林。
養殖和農業可以相輔相成,齊頭並進。
養殖能夠得到大量的農家肥,正是漚肥的絕好原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