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田租就去了將近一半,但是豐收的喜悅還是掛在百姓的臉上。
一擔又擔地糧食從地裡收割,挑回家裡。
秋收全麵展開。
朝廷下詔,各地方官府在保秋收的同時,抓緊修繕糧倉。
一來均田製分配的田地,有二十稅一的田租。
還有一部分百姓,秋收後會把從大周錢莊借貸的錢還掉。
所借之錢可以按市價折算成糧食。
再有,朝廷也打算收購一部分糧食。
如果有家庭把來年的糧食備足,還有盈餘的話,便可按市價賣一些給官府。
不過,宇文衍硬性規定。
除租調以外,從百姓手裡得到的每一粒糧食都必須付錢。
對於北方邊境各州。
秋收時節是最為危險的時候。
突厥一旦有意南下,就是選擇收獲季節,專為搶掠糧食而來。
為此,小皇帝早就考慮到了。
各州按既定方針,外鬆內緊,隨時嚴陣以待。
營州遼西郡。
朝廷下令試種的水稻經過抽穗,揚花,垂穗等過程。
穀粒開始變得飽滿起來。
東北地區試種水稻,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賀若弼到達遼西後。
第一時間加強了潢水河穀的軍事部署。
在通往突厥地盤的那道豁口,修建了簡易的堡壘要塞。
軍府組建完成,府兵數量達到兩萬餘人。
遼西在中原王朝的控製下,社會穩定。
遷徙來的百姓,安家落戶。
帶來的農業文明,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百姓們過上了農耕、漁獵、放牧相結合的生活。
與此同時,各種手工業也慢慢開展起來。
燒瓷,造紙,紡織,煉鐵,建築等行業陸續興起。
依照小皇帝的指示。
賀若弼在遼西設立了官辦學堂,包括蒙學,鄉學,縣學,郡學。
同時,鼓勵中原去的文化人創辦私塾。
在治所龍城,修建了一個坊市。
給庫莫奚、契丹、室韋、靺鞨部落的民眾發布消息,歡迎他們來此貿易。
坊市開放後。
已經不少這些部落的族人來到這裡。
用他們手裡牲畜、毛皮、山貨、水產等,交換糧食、陶瓷、絹帛、麻布、鐵器等物品。
經過幾個月的口口相傳,來此貿易的人越來越多。
龍城逐漸熱鬨起來。
中原地區的飲食,服飾,風俗等文化,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這個地區的人們。
穩定的環境,加上更為先進的生活方式。
吸引了周邊一些遊牧、漁獵少數民族的人口來到遼西定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