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邊,集中有上百家造紙作坊。
蜀紙是皇家貢品,也是朝廷公務專用紙。
如今“文淵閣”成了眾多大周學子心目中的聖地。
以前。
對於一般的讀書人,可以說是一書難求。
購書更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
雕版印刷一下子實現了書籍的批量製作,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文淵閣”看到喜歡的書籍,就可購買一冊自己收藏。
古時文人藏書,就如後世收藏古董一般。
隻有經濟條件好,甚至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玩得起。
有了書坊,每一本書籍都能大量出版。
就算經濟條件一般的讀書人,節省一些,也能收藏幾冊鐘愛的。
正因如此。
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子湧向長安。
書坊給工部帶來了一項穩定的收入。
小皇帝早就規定了,盈利所得,一半上繳國庫。
剩下的由工部支配,但其中至少拿出一半分給創收的所有工匠。
之前的麻將和取暖鐵爐子給工部賺了不少錢。
兩者流傳開來後,這種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手工製作,很快就在民間普及了。
“對了,王叔,襄國(邢台)有個叫李春的工匠,善建石橋,你去把他招至工部……”
李春作為主持建造趙州橋的橋梁匠師,因此橋聞名後世。
但其在曆史上卻是聲名不顯,甚至在隋朝史書上也沒有留下什麼痕跡。
唐代張嘉貞《石橋銘序》記載:
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要不是趙州橋屹立於洨河之上千餘年不倒。
李春這個名字也就掩埋在曆史長河中,不為後人所知了。
“臣遵命!”
畢王不知小皇帝是如何知道這個李春的。
既然是皇帝欽點,想必是有真才實學之人。
毫不猶豫地滿口應了下來。
宇文賢離開後。
心情愉悅的小皇帝一邊泡茶,一邊哼起了小曲“雙節棍”。
趙州橋全長五十多米,跨徑達三十七米,能夠使用千餘年不倒的石拱橋。
其建造工藝和工程質量可想而知。
當下大周需要修建的橋何止千座,哪怕數萬座也不嫌多。
要是所有石橋都建成趙州橋那般質量。
那就是妥妥的利國利民之壯舉。
不過。
當下趙州橋還沒有開建,先把李春弄到工部。
到時,由他組建一個專門建造石拱橋的團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