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話畢。
宇文招也露出了和煦的笑容。
望著眼前這位日益長成的侄孫皇帝,心間泛起一股暖流。
這是從那短命侄兒身上從未感受到的血脈親情。
宣帝給他們帶來的隻有帝王家的無情與殘酷。
剛登基二十天。
就把自己的親皇叔、老五齊王宇文憲,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
後麵又一紙詔令,把他們兄弟五人趕出京城。
那一刻。
兄弟幾人的心是冰冷的,滴血的!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小小年紀的侄孫皇帝,竟然有這麼寬廣的胸懷。
每次進宮覲見,都是以家人的語氣交談。
他們可不會認為這是小孩子的年幼無知。
從這幾年小皇帝推行的一係列政令來看,就算是對標宇文邕,那也是不遑多讓。
取得的成效更是有目共睹。
就連韋孝寬,李穆,尉遲迥,王軌這等數朝老臣都心悅臣服。
“陛下風姿,堪比皇兄,他若在世,笑都來不及呢,焉能責罵……”
趙王欣然一笑,和宇文衍拉起了家常。
說起千金公主的婚事,宇文招感慨不已。
要不是小皇帝對和親不感冒,他的女兒早已遠嫁大漠,再也不能相見了。
如今宇文衍賜婚,駙馬來護兒深受其重,前途一片光明。
對於他這一脈來說,絕對是好事一樁。
說了些家長裡短,宇文招開始彙報河南道的情況。
河南作為中原之地,自古以來便是華夏重地。
洛陽更是北方的經濟中心。
哪怕重新打通絲綢之路後,長安商貿活動快速繁榮起來,暫時也還取代不了洛陽的地位。
河南道各種手工業水平都居於前列,還是大周的重要產糧區。
朝廷撤州設道,趙王任總管,領軍馬事。
刺史之職給了五十一歲的楊尚希。
此公出身“弘農楊氏”,是有名的郡望。
正經弘農出身,不是楊堅碰瓷的那種。
弘農郡楊氏始於漢朝。
因其老祖楊喜分得楚霸王項羽的一條大腿獲封赤泉侯,開啟崛起之路。
至今已傳承七八百年。
和“五姓七望”一樣,都是大周當下的名門望族。
正在永安三峽造船,訓練水軍的楊素,也是出自弘農楊氏。
直到宋代,忠肝義膽,一門忠烈的楊家將也是弘農楊氏後人。
太祖宇文泰創立府兵製,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地位顯赫。
作為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楊忠,也自稱出身弘農楊氏,以此抬高門弟,粉飾身份。
而郡望大族也需要朝廷政治勢力的支持。
雙方互惠互利,一拍即合!
曆史上,楊堅矯詔奪權,以隋代周後。
弘農楊氏被視為皇族宗親,得到蔭庇提攜,勳戚滿朝。
四年前。
楊堅奪權失敗,隨國公楊氏一脈被貶為庶人,為朝廷所通緝。
朝中甚至有人建議,拿整個弘農楊氏開刀。
殺一儆百,震懾其他世家大族。
考慮當時政局未穩,不宜大開殺戒,以免節外生枝。
宇文衍采取了控製事態,平穩過渡的方略。
弘農楊氏差點引火燒身,也著實嚇得不輕。
所有在朝為官的子弟全都上書表忠心,並與楊堅劃清界限,謹小慎微起來。
小皇帝也樂見於此,相當於手裡抓了一根小辮子。
以後世家大族想要出什麼幺蛾子,楊氏一族可得好好掂量要不要摻和!
宇文衍強勢親政後不久。
楊尚希便上奏表示,大周州郡過多,官員繁冗。
應當合並,以減輕朝廷俸祿支出,提升行政效率。
這正好和小皇帝的心思不謀而合。
撤州設道,合並郡縣,有他的一份功勞。
加上其頗具才華,能力不俗,宇文衍便指派其出任河南道刺史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