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麥之所以能快速普及種植。
和它的收獲季節有莫大關係。
按照傳統春播秋收的時令規律。
在糧食不足的年份,每年六七月正是舊糧吃完,新糧未熟的時期。
將部分土地改種冬小麥,四五月間收獲,正好解決這一難題。
特彆是在均田足量,畝產提升的情況下。
自耕農對冬小麥可以說是一見鐘情,愛得不行。
知道這是皇帝大力推行的策令後。
他們把這份愛轉化為對當朝天子的崇敬與擁護。
百姓堂屋的長生牌位前,香火連連,祈福不斷。
宇文衍這個少年天子。
在民間的聲望與日俱增,皇室威德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恢複。
“小言,你說如今南方百姓的生活,比起統一前如何?”
宇文衍吐出嘴裡的杏核,隨意問道。
菊菊伸出玉手接住,又給他喂了一顆。
“回陛下,那肯定是好啊。”
墨言毫不猶豫地說了心中的結論,卻是沒有多說其它。
宇文衍合上手中的冊子,點了點頭,沉思起來。
滅陳實現南北統一。
到如今,已四年有餘。
為了避免出現曆史上隋滅陳後暴發的地方豪強叛亂。
宇文衍從一開始就進行了周密的計劃與布置。
從打擊豪強,到安撫百姓,官員,士人。
每一個階層都施行了針對性的策略。
保證社會平穩過渡,不去激化矛盾。
對於社會毒瘤的豪強勢力,朝廷給予了強力打擊。
采用拉攏臣服勢力,孤立牆頭草,殺伐頭鐵頑固分子的分化之策。
數個獨霸一方的豪強被連根拔起。
至於地方州郡基層職位,也保留了大部分舊朝官員。
隻是進行了相應的調動變化。
士人階層在南朝大儒潘微的組織下,編纂《江都集禮》。
滿足了他們自我標榜的“華夏文化正統”虛榮心後,逐漸放棄了最後一絲抗拒。
最為重要的還是民心。
統一之後。
朝廷當即宣布了一係列的惠民之策。
包括不會強製移民,免除十年田稅,幫助百姓北上尋根認祖等。
最為重要的還是推行均田製。
把從舊朝上層官員,以及地方豪強手上沒收的土地,分配給無地的百姓。
此舉為大周朝廷收獲了一波民心。
緊隨而來的。
改善驛站官道,修建官辦學堂,錢莊。
大勢興修水利,鼓勵開荒墾田,推行先進農具……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
南方百姓很快就認同了統一後的中原王朝。
反正都是同室操戈,兄弟相爭。
誰做皇帝,對普通百姓來說都是一樣。
若是能讓他們吃上飽飯,甚至安居樂業,生活有盼頭。
他們也會發自內心地認同和擁護。
四年來。
南方的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彆是水稻種植。
在曲轅犁,漚肥以及農學館蟲害防治等技術的加持下,畝產量大幅增長。
錢莊的無息借貸政策,使得越來越多的自耕農擁有了自家的耕牛,曲轅犁等重要生產資料。
另外。
朝廷還鼓勵南方種植茶葉,發展炒茶、製茶手工業。
並大力扶持造紙,陶瓷,紡織,印染等傳統行業。
宣紙和彩瓷的研製成功,就是宇文衍力推下的結果。
看到江南,江西,湖南,福建,嶺南五道刺史上奏的秋收情況。
宇文衍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江南道刺史蕭摩訶的奏章中提到。
少量上等良田的畝產達到了三石,也就是360斤。
和以往1到1.5石的產量比起來,直接翻了兩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