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中原是天選之地。
乃宜居、宜耕的天府富饒之所。
孰不知。
這是華夏先人經數千年的人為開荒、治理、改造才形成的。
華夏民族勤勞勇敢,敢於拚搏,與天鬥,與地鬥的大無畏精神世代傳承。
誇父逐日,後羿射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每一個傳說。
都在彰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勇氣。
形成了華夏百姓獨有的特質,是民族精神,也是民族之魂!
宇文衍相信。
隻要中原百姓在“緬郡”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
再惡劣的環境,也會被改造成宜居生存之地。
何況。
緬郡並非不毛之地。
整個紅水河流域,遍布大大小小的平原地帶。
這些適於農耕的土地加起來,相當於三個關中平原,五個成都平原。
特彆是下遊衝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
地勢平坦,沃野千裡,麵積直逼關中平原。
毗鄰小西洋,受西南季風影響,雨水豐沛,適合水稻種植。
所要麵臨的問題就是雨季洪水泛濫。
不過。
對於出過“大禹”這等治水達人的華夏民族。
水患治理自然不在話下。
一代不行,就兩代,甚至是十代,百代,世世代代。
再頑固的水患。
也要臣服在英勇智慧、不屈不撓的華夏百姓腳下。
商議緬郡治理時。
三省六部大佬早就知道,中南半島平原地帶有著不輸江南之地的農業條件。
而且,還是一年三熟。
然而,聽到單是一個紅水河三角洲就抵整個關中平原時。
還是被震撼到無以複加。
關中平原可是助力秦國一統六國的最大倚仗。
在此之前。
朝廷已經擁有相當於半個關中平原的交趾郡紅河三角洲。
後王師壓境。
迫使真臘國政權更迭,臣服中原王朝。
大周又獲得比關中平原還要大的瀾滄江三角洲。
並設柬郡,納入版圖直接統轄。
經過移民數年開墾。
以及先進農具和農業技術的加持。
柬郡的水稻種植一年比一年好。
如今。
每年都能往中原運回大量的糧食。
驃國覆滅,其地納入華夏版圖。
單是平原地帶發展水稻種植,就相當於再造一個江南。
一年三熟的收成。
完全開墾出來後,糧食產量三倍於江南。
和瀾滄江三角洲一樣,妥妥的大糧倉。
帶來的價值無法估量。
對於大周朝廷,甚至整個華夏民族都是意義深遠。
……
驃國被滅。
給中南半島上其他蕃國、部落勢力帶來無以複加的震懾。
墮羅缽底國,羅渦國,堂明國,赤土國,盤盤國,狼牙修國等。
紛紛派出使團,攜帶豐厚的方物,準備進京朝貢。
在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大周皇帝統治之下。
中原王朝不動則已,動則滅人國祚,易其地,驅其民。
屬實讓一些口服心不服的藩屬國肝膽俱顫,提心吊膽。
……
宇文衍走下神龍塔。
回到兩儀殿。
登高望遠,俯視京城,君臨天下的豪情讓其心情格外舒暢。
喝了會茶。
聽墨言讀了些奏章。
個彆地方官員上呈的請安奏,內容包羅萬象,千奇百怪。
地域風情。
家長裡短。
鄰裡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