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膳過後。
眾人前往禦花園內苑。
登上神龍塔頂層。
吃月餅,賞月,看煙花。
神龍塔作為京城至高點,居高臨下,俯視全城。
整個長安城儘收眼底。
團圓佳期,天公作美。
當晚。
皓月當空,皎潔的月光籠罩四野,給大地披上一層神聖的外衣。
煙花衝天而起,在夜空中炸響。
炫麗的花火與地麵的打鐵花交相輝映,照亮了一張張燦爛的笑臉。
南城。
穿城而過的永安渠上,畫舫綽綽,燈火通明。
絲竹管樂聲中。
伶人舞伎擺動誘人的舞姿,遊船玩樂的貴人觥籌交錯。
奢靡之音此起彼伏。
儘顯“天下第一聖城”的繁盛與奢華!
水道連通中央瑤池園的南、北大小瑤池。
神龍塔上。
大周天子手持望遠鏡。
遙望水麵遊動的點點火光,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
中秋過後。
全國各地秋收如火如荼地進行。
南方。
“華優一號”雜交水稻幾乎已經普遍種植。
稻穀產量逐年提升。
自耕農每到收獲的季節,雖然辛苦,卻是人人儘歡顏。
在廣州,泉州,揚州三處海貿港。
朝廷修建了“領南倉”、“福建倉”、“江北倉”三大巨型糧倉。
占地麵積數千畝,倉窖千餘個。
大窖可儲糧一萬石以上,小窖也可儲糧數千石。
規模比之前建的含嘉倉,常平倉,回洛倉,黎陽倉還要宏大。
專門用於存儲從交趾,柬郡,泰郡,緬郡,金洲郡等地運回的稻穀。
經過朝廷每年有計劃的移民。
紅河三角洲,瀾滄江三角洲兩處平原地帶。
中原人口已達到百萬以上。
開墾出大量的農田,相當於再造兩個“江南魚米之鄉”。
一年三熟的氣候條件,使得糧食產量數倍於江南。
在朝廷的統籌規劃下。
糧價長期維持在每石兩百文左右。
鬥米二十文,每斤不到兩文錢。
比之周宣帝在位時期每石糧食一貫錢,價格降了五倍。
加上天元通寶,和金、銀幣的超強購買力。
大周百姓的生活水平,遠不止五倍糧價體現出來的差距。
有了中南半島幾處“糧倉”。
哪怕近幾年來人口爆發式增長,糧食供應也能跟得上。
以後。
中原地區的一些山地農田,甚至可以有計劃地退耕還林。
改種桑樹,擴大養蠶規模,增加生絲產量。
隨著“海陸絲路”地不斷繁榮。
絲綢布匹和製品供不應求,貿易量大幅增長。
朝廷一定要把絲綢產業做大做強,打造華夏奢華品牌。
除了絲綢。
瓷器和茶葉貿易量也是迅猛發展。
另外還有白砂糖,雪花鹽,冰玉製品,神仙醉佳釀,虞美人美妝等商品。
也深受海外邦國貴族高層的追捧。
不論何時。
掌控權力的統治階層,總能第一時間享受到世間最好的東西。
……
九月二十五日。
凝煙閣傳出一聲嘹亮的啼哭。
昭儀蕭茵順利誕下一女。
三十一歲的華夏天子宇文衍再次當爹,迎來他的第八個孩子。
整個皇宮陷入一片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