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裡,生活變得忙碌而又充實無比。
曾樹每天上午都要投入少年營的緊張訓練之中,揮灑著汗水,磨礪著自身的技藝與能力。
而到了下午,他又馬不停蹄地轉換角色,投身到精英學習班的教學工作當中,將自己的知識與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部落的成員們。
阿樹在那充滿活力與希望的課堂上,可不僅僅是單純地教授識字和算數。
他猶如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巧妙地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著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成語故事和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當他講述成語故事時,那一個個古老的詞彙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員們的眼前。
從“狐假虎威”中,學員們領悟到了智慧的力量;從“守株待兔”裡,明白了不能心存僥幸。而寓言故事更是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學員們的心靈之路。
他用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將“龜兔賽跑”的故事娓娓道來,讓學員們懂得了堅持不懈的重要性;講述“狼來了”的故事,使他們明白了誠實的價值。
在數學的教學中,阿樹會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引發學員們的思考。比如,一個簡單的“雞兔同籠”問題,就把學員們的cpu給整冒煙。
還有“和尚分饅頭”的問題。一群和尚分饅頭,若每人分三個,還餘十個饅頭;若每人分四個,則少二十個饅頭。問和尚有多少人,饅頭有多少個。學員們立刻被這個問題吸引,積極地討論起來。阿樹引導他們通過列方程的方法來求解,讓他們體會到方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便捷。
“牛吃草問題”也同樣趣味十足。一片草地,草每天都在均勻生長。已知若乾頭牛在吃草,若有一定數量的牛,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把草吃完;若增加或減少牛的數量,吃草的時間就會相應變化。學員們努力分析草的生長速度、原有草量以及牛的吃草速度之間的關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了邏輯思維能力。
“相遇問題”也被阿樹巧妙地引入課堂。兩輛汽車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已知它們的速度和兩地之間的距離,求相遇時間。學員們通過畫圖、分析數量關係等方法,逐漸掌握了解決這類問題的技巧。
學員們的思緒仿佛被帶入了那個奇妙的場景,紛紛開動腦筋去思考。
阿樹引導學員們嘗試用假設法、方程法等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數學的邏輯和魅力。
阿樹的課堂,就像一個知識的寶庫,充滿了無儘的魅力和驚喜。
然而,時間如同無聲的沙漏,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一些問題也開始漸漸顯現出來。
半個月之後,令人惋惜的情況發生了,像老酋長、老鬆長老等年紀偏大的學員,儘管他們懷揣著強烈的學習熱情和堅定的決心,但最終還是不得不無奈地選擇了退學。
畢竟,和充滿活力與敏捷思維的年輕人一起學習,他們即便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始終還是難以跟上曾樹的教學步伐。
無論是新知識的吸收速度,還是對複雜概念的理解能力,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麵對這樣的狀況,曾樹沒有絲毫的猶豫,他當機立斷,馬上改變策略——迅速成立了掃盲夜班。
這個專門為中年以上部落居民設立的夜班,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為那些渴望知識卻在白天學習中感到力不從心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而且,對於這個夜班學員的要求,曾樹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降低,隻要他們能夠認識一些簡單的文字和數字,便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當然,負責教學的人員也不再是曾樹一人,而是換成了從精英班經過嚴格篩選和精心選拔出來的優秀學生。
這些學生在曾樹的悉心教導下已經具備了紮實的基礎和出色的表達能力,能夠勝任這一教學任務,幫助更多的部落居民開啟知識的大門。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充實的時間總是如同白駒過隙,過得飛快。
在這個冬天,部落裡彌漫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濃厚氛圍,那是對知識如饑似渴的求知氛圍。
凜冽的寒風在部落的上空呼嘯著,卻無法吹散人們心中對知識的熾熱渴望。
每一間簡陋的房屋內,都能看到人們專注學習的身影。
老人們眯著眼睛,努力辨認著那些陌生的文字;孩子們則用凍得通紅的小手,一筆一劃認真地書寫著。
部落的廣場上,人們三五成群,熱烈地討論著所學的知識。他們分享著彼此的理解和感悟,時而因為一個新的發現而歡呼雀躍,時而又因為一個難題而陷入沉思。
與此同時,部落的各項生產活動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在大家積極學習的之餘,各家加工作坊絲毫沒有落下自己的本職工作。
打鐵作坊中,爐火熊熊,鐵匠們揮舞著鐵錘,火星四濺,一件件精良的工具和器具不斷被打造出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