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遼東都司。
王廷臣總兵怒道:“誰能告訴我是什麼情況?遼海衛為什麼一夜之間就淪陷了?”
下方有將軍回道:“據傳回來的消息,遼海衛中有女真間諜,趁女真攻城時裡應外合,一舉攻破了遼海衛。遼海衛參將率兵死戰不退,已經殉國了。”
王廷臣道:“現在敵軍到了什麼位置?”
將軍答道:“鑲藍旗騎兵早上已經攻占了開原,現在可能已經臨近鐵嶺衛的中固城了。”
王廷臣問道:“之前圍攻鐵嶺衛的鑲黃旗戰況如何?”
將軍回答:“柴河堡和撫安堡已經被拿下了,鑲黃旗騎兵直逼鐵嶺衛衛城。”
王廷臣歎道:“鑲藍旗加鑲黃旗圍攻,鐵嶺衛危矣。遼海衛和鐵嶺衛一失,整個遼東北部儘失,沈陽衛也危險了。”
王廷臣又問:“清河堡和定遼右衛的情況怎麼樣了?”
將軍答道:“定遼右衛和鑲紅旗在寬甸區域拉扯,隻是小範圍摩擦。清河堡區域倒是傳來了好消息,賈珠在孤山堡又全殲了鑲白旗的兩個牛錄。清河堡外駐紮的鑲白旗一直沒什麼異動,清河堡守備正在嚴密防守。”
王廷臣道:“我知道了,他們是要用鑲藍旗和鑲黃旗吃掉沈陽中衛,然後鑲白旗和隱藏的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快速攻破清河堡,然後合兵進攻遼陽,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王廷臣歎道:“我遼東官兵就這麼不堪嗎?同等數量的官兵,守城都守不住?”
將軍答道:“大人,雙方情況不一樣。邊軍長期缺糧缺餉,哪裡還有正常兵士的樣子?而敵人執行的是,凡有繳獲,都歸士兵個人,全體將士儘皆戰不惜命。如何能夠不敗?”
王廷臣歎道:“嗚呼哀哉,此戰之敗,乃天命也。天命不改,人何言勝?”
何為天命?說小點,就是皇帝的意誌;說大點,就是朝廷的意誌;再說大一點,就是全體人民的意誌。
個人的意誌微不足道,但全體人民的意誌合在一起就是鋼鐵洪流。當人民不再信賴朝廷,不再安居樂業,從微觀上可能看不出太大的變化,但是從宏觀上,就可能表現為,做啥都做不成,打誰都打不贏。
將軍提醒王廷臣道:“總兵大人,慎言。戰事失敗,自然是將士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指揮者的責任。”
王廷臣道:“罷了罷了,身為人臣,唯以身殉國而已。將前線戰報八百裡加急送往神京城,請陛下及時派兵支援。”
次日早朝。
隆正帝勃然大怒,斥問道:“何尚書,前幾天你不還在朝堂上言之鑿鑿說攻擊不足,守城有餘嗎?這就是你眼中的守城有餘?”
兵部尚書何陳新跪拜道:“陛下,微臣所言句句屬實啊,依兵書而論,就算攻城士兵是守城士兵的三倍,也是可以成功守住的。”
隆正帝怒笑道:“那兵書有沒有告訴你,如何守住沈陽中衛?”
兵部尚書何陳新道:“遼東官兵還有約八萬人,不可能守不住女真的六萬八旗軍,陛下不必擔憂。”
隆正帝笑道:“何陳新啊,何陳新,身為兵部尚書,你卻無知若此,蠢笨如豬。遼海衛的失陷就不能給你任何警醒嗎?數千官兵的生命就不能引起你的反思嗎?”
何陳新叩頭道:“陛下息怒,微臣一定好好反思。”
其實,這也不怪何陳新,他二十幾歲就中了進士,從翰林院到六部郎官,他就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甚至都沒怎麼在地方任過職。
兵部尚書,乃至整個兵部官員,都是文官,他們又如何能知道戰場的情況,又如何能知道怎麼守城?他們所知的都是一些軍事常識,是兵書裡寫的各種金科玉律,是誇誇其談的典型案例。
同樣的,兵部並不掌握任何的兵權,他們隻是後勤部門,掌管除戰鬥以外的其他軍事事務。是非常典型的外行管內行的部門。
隆正帝對著眾大臣道:“諸位臣公,當下可還有什麼良策?”
兵部左侍郎李慶出列道:“王總兵請求神京出兵支援,微臣建議可以派出京營人馬。”
隆正帝道:“京營節度使王子騰,朕命你下朝後立刻整軍,隨時準備出兵支援遼東。”
這時,大殿正門走進一個太監。喊道:“太上皇有旨,請陛下和諸位大臣接旨吧。”
隆正帝向大明宮方向微微躬身,諸大臣則跪向大明宮接旨。
太監喊道:“傳太上皇口諭:議和。”
上一秒群臣還在討論要怎麼打,下一秒卻說要議和,方向轉變太快。
隆正帝道:“兒臣接旨。”
送走了太上皇的傳旨太監。
隆正帝問道:“韓尚書,戶部還有多少白銀?”
戶部尚書韓文答道:“各省今年的稅銀正在陸續送往神京,現已收到一千七百多萬兩,明年官員俸祿支出總額為四百五十萬兩,軍費支出為一千萬兩,皇室消費預計七百萬兩,此外還有後金和韃靼的歲貢、以及賑濟災害等資金沒有計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