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經過幾次大戰,賈珠的隊伍也需要休整一下。
接下來的戰鬥,賈珠暫時都不準備參與,遼海衛和鐵嶺衛就留給王總兵了。
總不可能遼東幾萬大軍還拿不下這兩個衛城吧,而且大乾自己修的城池,他們應該很了解才對。
攻是一定能攻下來的,問題是要在多長時間內攻下來?能早一天攻下來,神京城就早一天脫離危險。
賈珠把此戰的戰報也送去了遼東和神京,總歸是滅掉了大金的一個旗。此時的遼東,再無防守壓力,隻需全力進攻即可。
又過了兩天,遼東都司派了三千人來押解赫圖阿拉的俘虜,以及運送財物。賈珠上繳了三十萬兩黃金,二百萬兩白銀,以及一半的珍寶,浩浩蕩蕩裝了上百輛馬車。還有數百俘虜,又是幾百輛囚車,所以三千人的隊伍,押解壓力也不小。
賈珠又按照之前的計劃,給將士們賞賜,共發下去一百五十萬兩銀子,可以說是厚賜了。對於犧牲的士兵,賈珠安排人一定要把銀子和屍體送到親眷手中,自己的屬下不能既流血又流淚。
此戰葉赫部其實並沒起到多大作用,賈珠給他們十萬兩,不是獎勵,而是發展。既然把赫圖阿拉城交給布爾漢管理,打著葉赫部的旗號,就不能隻喊口號不給實惠。
最後,賈珠還剩下四十萬兩黃金、二百五十萬兩白銀,以及一半的金銀財寶。雖然沒有大乾皇室有錢,但也可以說是富可敵國了。
有錢的第一件事是什麼?當然是招兵買馬了。
彆人屯糧我屯槍,彆人就是我糧倉。
當然,生產和兵力同樣重要,如果壓根沒有糧食,屯再多槍都沒用。
當小冰河到來,糧食減產一半,就意味著至少要有一半的人餓死,除非生產力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要提高糧食產量也有很多辦法:第一,開荒,種植麵積大了,產量自然也就多了;第二,提高耕作效率,配發農具、飼養耕牛、修建水庫、挖掘水渠、開挖池塘等;第三,選種,北方小麥一年一熟,畝產兩三百斤,南方水稻一年兩熟,畝產五六百斤,均低於高產的玉米、紅薯和土豆。
按理說,現在玉米、紅薯和土豆均已經引入大乾,但現在應該隻在廣東廣西一帶小範圍種植。有機會,賈珠要大規模引入遼東,為糧食危機做準備。
另外,賈珠必須儘早為未來考慮。
隻要不出意外,賈珠高低能混一個爵位,在京中掛一個虛權將軍。隻要邊關不出意外,各省沒有叛亂,一輩子就彆想再回到軍中。
既然朝廷不給他兵馬,賈珠隻好自己培養。整個大金,兩百萬百姓還是有的,其中一半以上還是漢人。
不過這先不急,先在赫圖阿拉站穩腳跟,再逐步向吉林和黑龍江滲透,蠶食大金的同時,慢慢培養力量。
大乾是以長城為邊界線進行防守的,一旦越過長城,防守的難度就會成倍數增加。賈珠猜測,大乾不會向大金腹地用兵,就算打到烏蘇裡江又怎樣呢?反正也守不下來。
不過賈珠是以大乾目前的狀況來假設的,萬一隆正帝就有雄心壯誌,要一統山河,那就是另外的情況了。不過有賈珠在,賈珠一定讓他打不下來。沒辦法,養寇自重都是為了自保。
到現在,賈珠才算是有一點點小小的實力。
很快,半個月就過去了,賈珠也牢牢掌控住了赫圖阿拉。
莫爾根現在有四千女真降兵,布托在百姓中又招了兩千女真新兵,王淵也在百姓中招了四千漢人。就算賈珠的軍隊撤離了,他們也有一萬將士。
新招的人自然沒什麼戰力,但也在拚命訓練中,爭取能儘快滿足士兵的最低要求。
而且,賈珠的基本盤比較穩,誰叫他能看到彆人的好感度呢?
好感度為負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們進入軍隊。經過一輪教化之後,好感度負的比較多的,還會莫名其妙死於各種意外。
一切的心眼都瞞不過賈珠的係統麵板,可以最大程度消除背刺的風險。
因為賈珠早晚都要離開遼東,所以這段時間著重培養了布爾漢和莫爾根自主決策的能力。
他們不能僅僅隻是執行者,隻有聽到賈珠的命令才知道如何行事,他們需要學著自己做決定。
其實這也不難,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他們也需要以自己為核心,建立可靠的團隊。
不要覺得管理國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讓普通百姓從生產中脫離出來,每天都從事相關的工作,不出一兩年,就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如果是讀書人,那麼時間還可以更短。
問題不是會不會做,而是有沒有機會做。
當然,機會既是彆人給的,也是自己爭取的。
曆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布爾漢政務管理經驗相對缺乏,但是賈珠就是他最大的底氣。而且,赫圖阿拉城還有大量的基層管理者,隻要好感度不是負數,賈珠就給他們機會,以布爾漢為中心,形成新的管理中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