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茜香女王的加急信件就送到了神京,朝野震蕩。
滿朝文武都知道出使茜香的使團被茜香宰相暗殺,死傷慘重。
有人支持出兵討伐,犯我大乾者,雖遠必誅。
但是也有人建議派人先去看看具體情況,等查清了再行定奪。
隆正帝看到茜香女王的信件時,其實就動心了。
茜香國由誰掌權並不重要,但是能趁機消滅南安郡王就很重要。
當年太上皇在薩爾滸遭遇慘敗,不就是為了趁機滅掉北靜王嗎?
那樣的代價都可以付出,若是出兵茜香就可以坑死南安王,那就是血賺。
為了討論是否出兵的問題,隆正帝特意召開了大朝會,就連一向不上朝的賈珠也被請去了。
就算隆正帝決定了要出兵,但是流程上也要符合程序,至少事後不能把戰敗的責任歸咎於他身上。
太和殿。
隆正帝道:“諸位臣工,你們也都知道了,使者在茜香遭遇暗殺,此次朝會就是為了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首輔吳體仁道:“陛下,茜香女王的國書將事件描述得駭人聽聞,但是並不涉及具體細節,微臣建議還是先派人查清楚具體情況,到時候再討論出兵的問題也不遲。”
隆正帝道:“吳首輔的意思是,茜香女王歪曲事實假傳情報咯?”
吳體仁道:“微臣不敢。”
“隻是自老國王死後,茜香局勢動蕩,可能是女王為了讓大乾出兵,故意誇大事實,也說不一定。”
隆正帝道:“吳首輔的意思是,隻要我們大乾使團沒有死完,情況就不嚴重唄?”
“大乾使者在藩屬國沒有官階高低之分,他們每一個人都代表著大乾的榮耀。”
“任何人敢傷害任何一個使者,都是在挑釁大乾的威嚴,朕絕不輕饒。”
隆正帝的這一席話,就代表著他的態度。
傅英道:“陛下,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今使團是個什麼情況,是誰暗殺了使團成員,這些問題都還沒弄清楚,還不到需要出兵的程度。”
隆正帝道:“傅閣老的意思是,隻要敵國不侵犯我們的領土,我們就不能出兵嗎?”
“宗藩條約上清楚寫著,大乾負有幫助茜香國維護統治秩序的責任”
“茜香阮氏是大乾賜封的皇族,如今茜香女王請求大乾出兵平叛,難道我們就要違背道義,不管不顧嗎?”
幾位閣老一陣無語,一個多月前,你還說的是大乾絕不乾涉他國內政,怎麼今天就變成是大乾義無反顧的責任了?
傅英沒辦法回答,因為道義上確實有出兵的責任。
不怕皇帝有權力,就怕他還掌握著大義。
北靜王道:“陛下英明,此次出兵既可以為使者報仇,震懾西南的藩屬國,又可以為茜香主持正義,強化藩屬國對大乾的忠誠。”
隨後又有一係列朝臣站出來支持隆正帝出兵。
前段時間,茜香女王在神京拜訪送禮還是有效果的,關鍵時候能夠站出來為她說句話。
隆正帝一錘定音道:“既然諸位臣工都認為應該出兵,那下麵就議一議應該派誰帶兵支援。”
兵部尚書何陳新道:“陛下,微臣有三個人選推薦。”
“第一是粵海將軍鄔仕龍,鄔將軍率領大乾海軍,距離茜香又近,最合適。”
“第二是南安郡王,郡王世代鎮守西南,在西南諸藩屬國中頗有威望,熟悉周邊環境。”
“第三是雲南鎮守總兵吳襄,西南戰事,理論上都應該由他負責。”
隆正帝道:“畢竟不是海戰,就不需要動用海軍了,所以鄔仕龍就算了。”
北靜王道:“陛下,以南安郡王和雲南駐軍的兵力,要想單獨對付茜香叛軍都有些勉強,小王認為應該一起出兵,共同對敵。”
“南安郡王鎮守西南,負責統率西南戰事,小王建議應任命南安郡王為主帥,雲南總兵為副帥。”
張貞運道:“陛下,南安郡王和雲南駐軍平時並無交集,也無統率關係,貿然讓藩王率領朝廷兵馬有違規矩。”
“微臣認為,不如分兩路進軍,既可以分散敵軍注意力,又可以協同作戰。”
“一路由南安郡王帶領王府私兵;另一路由吳總兵帶領雲南駐軍。”
北靜王道:“兵分兩路固然可行,但是戰場上隻能有一個主帥。”
“如果到時候,一個要進攻,另一個要撤退,應該以誰的命令為主呢?”
按理說,南安郡王是王爵,總兵隻是正二品,王爵自然應該領導總兵。
但是隆正帝和滿朝文武不可能同意。
本來就是兩股相互對峙的勢力,交給南安郡王領導,那將士們還能回得來?
何陳新道:“陛下,微臣認為應該執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誰帶領的兵馬越多,誰就應該是主帥。”
“雲南總兵麾下有四萬將士,而南安郡王報備的將士數量不足兩萬,所以微臣認為應該任命吳襄總兵為主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