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這樣的朝廷,還有救嗎,還有必要救嗎?
近幾年,甘肅、陝西一帶久旱不雨,草木枯焦,鄉民外逃,餓殍載道,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
但朝廷用了多少銀子賑災呢?
連太上皇喪事的零頭都不夠。
田地中顆粒無收,但是朝廷的稅卻一點也不能少。
大乾的財政本來就處於收支平衡的邊緣,少了一省稅收,支出就會有窟窿。
與其顆粒無收還要被征稅,百姓們不如選擇背井離鄉,成為流民,或逃荒,或打家劫舍。
離開土地,農民就沒了任何收入,也就沒有維持生存的手段。
賣兒賣女者有之,易子而食者有之,餓殍遍地,隻餘屍骨,卻無屍身,堪稱人間煉獄。
陝西省府穀縣清水鎮黃甫鄉。
因天災乏食,有一夥人打劫富家糧食,以接濟災民。
剛開始隻是小打小鬨,糾集了同鄉三五個人,在鄉紳地主家裡偷竊糧食財物。
但隻要有糧,就會有人,不到幾日時間,隊伍迅速發展壯大,已經有了數十人。
這個隊伍的首領叫王嘉胤。
王嘉胤深知,單憑一己之力難以成大事,必須團結更多的力量。於是,他積極聯絡鄉黨,吸引流民,宣傳劫富濟貧的思想,號召大家形成一個集體。
隊伍再次壯大,不到月餘,便聚合了千餘人。
有人之後就要練兵,形成戰鬥力。
陝西本就是九邊重鎮,退伍的將士不少。
王嘉胤特意吸納了很多退伍的將士,這些人拿上武器就可以立馬參加戰鬥。
王嘉胤組織了數百人,平日裡以打獵、捕魚為生,實際上則在暗中訓練武藝。
為了掩人耳目,他們還經常在夜間進行模擬戰鬥,以提高隊伍的戰鬥能力。
隨著隊伍的不斷壯大,打劫鄉紳地主已經不足以維持整個隊伍的消耗了。
經過月餘時間的準備,王嘉胤決定帶著這數百人,進攻清水堡。
清水堡屬於陝西榆林衛,是延綏鎮東路的重要軍寨,依山坡而建,周長15公裡,高6米,有東、南、北3個城門樓。
雖然攻打不易,但是裡麵存放了大量的糧食以及武器,隻要打下清水堡,他們就有發展的根據地。
十一月初的某個深夜,天空飄著小雪,眾人相聚於一個簡陋的草屋內。
燭火搖曳,映照著王嘉胤堅毅的臉龐。他身旁圍坐著幾位同樣麵色堅毅的鄉黨,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期待與不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