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林如海和黛玉父女便離開了燕國府。
林如海又單獨托付黛玉一些話,此行雖有保障,但畢竟路途遙遠,條件艱苦,誰也沒辦法保證是否會發生意外。
主要是讓她以後多聽賈珠的話,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也可以來找賈珠雲雲。
隨後林如海便回了林府,將賈珠的賑災策略寫成奏折,呈報隆正帝。
很多事情還需要隆正帝同意,他才能實施。
當天下午,林如海的奏折便到了內閣。
幾位閣老見是林如海關於賑災的奏折,便特事特辦。
閣老們都被林如海的計策所折服,有此妙計,西北災情可無憂矣,票擬全部同意,還提出一些其他建議。
當晚便送給隆正帝禦筆朱批,隆正帝也全都同意了。
隻要那些豪紳富戶願意出錢出糧,彆說是修功德碑了,什麼碑都可以修。
至於在神京就把四分之一的銀子換成糧食,雖然會增加人力成本和路上的損耗,但卻更加保險。
至於引導流民去找沒有捐錢的豪紳地主麻煩,隆正帝沒有批,算是默許。如果林如海在執行過程中鬨得太大,到時候也可以說是他壓根就沒有批複同意,讓林如海擔責就好了。
第二天一早,奏折就被批複,送還林如海。同時催促他三日內完成買糧和民夫征調,第四日出發,西北災情已經等不起了。
在起義爆發之前,災情已經發生兩三年了,這都等得起,現在卻又連幾天時間都等不起了。
林如海第一時間就去戶部領銀子,以及召集其他輔助賑災的隨行人員。
然後安排一半的人去買糧,另一半的人去準備出行所需的車馬等,征調民夫的事由他親自負責。
接觸民夫的人越少,賈珠暴露出來的秘密就越少。
王大牛從伍德那裡領了兩千人,徑直就來找林如海,被安排為隨行搬運的民夫。
王大牛也會隨行,貼身保護林如海。
神京的糧食儲備還算充足,五萬兩銀子的糧食還是能湊得出來。
而且買的還是陳糧,糧商和豪商甚至都沒抬價就賣了。
至於麩糠更是便宜,在神京麩糠都是喂牲畜的,但到了西北就是救命的糧食。
同時,林如海也在神京號召百姓們捐銀捐糧,這些人同樣也會被樹功德碑,被陛下嘉獎,被災區百姓感謝。
真正有錢的人還是在神京和江南,西北那邊的人,能捐也捐不出來太多銀子,不如在神京就開始試點。
賈珠帶頭捐了十萬兩,一來是賈珠身邊也沒有太多閒錢,二來他個人總不能比大乾朝廷出的還多,打臉隆正帝。
官員們也都有所表示,但都不過是五兩十兩,畢竟他們明麵上的俸祿根本沒多少錢,捐多了給自己惹麻煩。
勳貴們捐得多一些,但也不過是一二百兩,他們年中才剛被隆正帝盤剝了一次,能捐一二百兩也不錯了。
捐的最多的還是神京城的富商,至少都是三五百兩,甚至上千兩的人也有。
無他,主要是隆正帝下旨嘉獎是按照捐銀數量從高往低排,排在前麵就可能被隆正帝注意到,這種機會,商人一輩子都遇不到幾次。
而且功德碑也是按照陛下的嘉獎名單的順序刻,越上麵就越可能被百姓記住,青史留名。
這兩天,商人們說話都硬氣了,腰杆也挺直了。
士農工商,他們的地位是最低的,總是被官員們看不起。
但是這次他們捐的錢比官員和勳貴們多得多,也算是碾壓了一回“士”,揚眉吐氣了。
不過,還沒人捐的比賈珠多,他們又不是冤大頭,花十萬兩去買一個名聲。
十萬兩,比很多商人的全部身家還要多。
榮國府的老爺太太和少爺小姐們也都聽說了林如海在為西北災區籌集銀子,也都各有表示。
賈珠捐的是賈珠一個人的,他們也想要儘自己的一份力。
能力有大小,但是態度沒有高低。
老太太捐了一百兩,老爺太太各五十兩,李紈、王熙鳳、賈璉各三十兩,其餘各小姐們十兩。
家裡有家裡的規矩,誰也不能比老太太多,這就是尊卑。
但也可以例外,自己去捐銀的地點登記,想捐多少就捐多少。
黛玉幾乎將自己所有的銀子都捐了出去,但也沒多少,還賣了一些平時不用的首飾、器物,儘自己的最大力量支持林如海。
黛玉手上也是有不少寶物的,但都是賈珠在年節和生日送的,她不舍得賣。
不是心疼它們值多少銀子,賈珠送的東西,她都不想賣。
隻是可惜當時賈珠在寧府賞梅時送她的那一枝梅花沒能保存下來,深為遺憾。
賈寶玉這臭小子,自己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貴,幾乎把賈珠送給他的東西都當了,湊了萬兩銀子。
這些年,賈珠送他們的東西不少,但他們也都不知道具體的價值。
這些可是努爾哈赤的汗王宮和林丹汗的元王宮裡的寶物,隨便拿出一件,至少也都值幾千兩銀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