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集 玄奘西遊_華夏真相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華夏真相集 > 第二十五集 玄奘西遊

第二十五集 玄奘西遊(1 / 2)

第(1/3)頁

甘涼古道,有國高昌。

字幕:高昌王麹文泰,金城郡金城縣人,漢尚書令鞠譚後代,高昌國主麴伯雅之子。武德六年嗣位高昌國王,貞觀四年入朝覲見唐太宗李世民,自請歸附。

太宗見高昌王自請歸附,心中甚喜,遂賜麹文泰之妻李姓,預屬宗親,封常樂公主。

貞觀十三年,乙毗咄陸可汗統一西突厥,並遣吐屯阿史那矩領高昌冠軍大將軍,以監督其國。麹文泰由是歸附突厥,不複朝唐。又與西突厥聯兵侵犯伊吾,劫掠焉耆,阻絕西域商道,多次遏絕西域諸國向大唐朝貢。

唐太宗下書責之,並征阿史那矩入朝,麹文泰不應,隻遣其長史雍前來長安謝罪。

頡利可汗敗亡之後,中國人在突厥者走投無路,或奔高昌。唐太宗詔命高昌歸還,麹文泰又蔽匿不遣。

太宗怒責其使者雍前:高昌數年以來,朝貢脫略,無藩臣禮,所置官號皆準天朝,築城掘溝,預備攻討。事人無禮,又間鄰國,為惡不誅,善何以勸!明年當發兵擊汝。

是年三月,乃遣民部尚書唐儉、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使,齎持繒帛重禮以賜薛延陀可汗,商議使其率本部為向導,同伐高昌之事。

自突利可汗弟結社率造反不成,朝中言事者多雲使突厥人留居河南不便。

李世民信以為然,遂詔拜右懷化郡王李思摩為武候大將軍、化州都督,稱乙彌泥孰俟利可汗,賜之鼓吹;突厥在諸州安置者並令渡河,還歸舊地,俾使世作藩屏,長保邊塞。

然而突厥人皆都忌憚薛延陀,不肯奉命出塞。

太宗聞此,遂遣司農卿郭嗣本為使,頒賜薛延陀可汗璽書:頡利既敗,部落鹹來歸化,我略其舊過,嘉其後善,待其達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中國貴尚禮義,不滅人國,前破突厥,止為頡利一人為百姓害;實不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於河南,任其畜牧。今戶口蕃滋,吾心甚喜。既許立之,不可失信。秋中將遣突厥渡河,複其故國。爾薛延陀受冊在前,突厥受冊在後,後者為小,前者為大。爾在磧北,突厥在磧南,各守土疆,鎮撫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則發兵,各問其罪。

薛延陀可汗聞說自己為大,再拜奉詔。

太宗甚慰,便遣李思摩帥其所部,建牙帳於河套之北,以撫還歸突厥及諸胡族人。天子駕禦齊政殿,親為懷化郡王餞行。李思摩涕泣感戴,奉觴為唐天子上壽,說道:奴等破亡之餘,分為灰壤,陛下存其骸骨,複立為可汗,願萬世子孫,恒事陛下。

李世民深為嘉許,又遣禮部尚書李孝恭齎持冊書,同至其落,築壇河上,立為可汗。

又以左屯衛將軍阿史那忠為左賢王,左武衛將軍阿史那泥熟為右賢王。阿史那忠乃是蘇尼失之子,涕請入侍長安,太宗詔許之。

既複突厥汗帳,唐太宗乃謂眾臣:中國,根乾也;四夷,枝葉也。若割根乾以奉枝葉,木安得滋榮!朕悔不用魏徵當初之言,幾致狼狽。

太宗雖命唐儉與薛延佗可汗商議謀攻高昌,但仍希望高昌王麹文泰能夠悔過。其後又下璽書,曉示禍福利害,征召入朝。

麹文泰主意拿定,竟又稱病不至。

唐太宗終至大怒,便於貞觀十三年十二月,派交河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為帥,副總管兼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副之,率諸將引十萬大軍,渡河往西進攻高昌。

十四年春,唐軍兵臨磧口,排列進攻陣勢。

麹文泰安坐高昌,對眾臣道:唐國去此七千裡,涉磧闊二千裡,地無水草,冬風凍寒,夏風如焚。風之所吹,行人多死,當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軍乎?若頓兵於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儘,自然魚潰,乃接而虜之,何足憂也!

雖然壯誌淩雲,當聞唐軍兵至磧口,麹文泰吃了一嚇,便即發病而死。

畫外音:高昌之名,始於西漢。漢宣帝時派士卒攜家屬往車師前部屯田,元帝時在其地建築壁壘,因其“地勢高敞,人庶昌盛”,稱為高昌壁。同時設戊己校尉,治於高昌。

鏡頭閃回,敘述高昌國曆史沿革。

東漢初年,河西竇融及涼州馬家舉高昌之地,歸附漢光武帝劉秀。西晉至十六國初期,鄯善郡、高昌壁隸屬涼州敦煌郡。東晉前涼建興十五年,戊己校尉趙貞謀叛,涼王張駿遣西域長史李柏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轄高昌、田地等縣。又將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合並,稱作沙州,以楊宣為沙洲刺史,治所設在敦煌。

西涼被北涼所滅,西涼王李暠之孫李寶及娘舅唐契西渡流沙,占據伊吾,建龍興年號,羈縻高昌,建立伊吾西涼。臣服於丁零,凡內地來人,李寶皆傾身禮接。

其後北涼被北魏所滅,將欲西遷,李寶兵分兩路,親自南往敦煌,使二舅唐契、唐和往占高昌,以斷北涼西進之路。

二唐卻中高昌郡守闞爽緩兵之計,被北涼所敗;唐契殿後戰死,唐和率眾遠奔。由是北涼沮渠無諱占據高昌,北魏以李寶為西戎校尉府主,唐和鎮守焉耆,韓拔鎮守鄯善。

沮渠無諱率北涼殘部重占高昌,郡守闞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難。

柔然處羅可汗派遣大軍南下攻克高昌,殺死沮渠無諱繼承人沮渠安周,幫助闞氏重返家園。此時闞爽已死,柔然立闞氏族人闞伯周為高昌王,便以高昌為國號,亦稱闞氏高昌。

闞伯周徹底繼絕與中原王朝關係,而以柔然為保護國。闞伯周死後,子闞義成繼位;兄長闞首歸弑殺闞義成篡位,自己複被高車王阿伏至羅所殺。

闞氏高昌國共傳三世,國祚計三十一年。

高昌人擁立張孟明為王,是為張氏高昌。但僅八年之後,高昌國人複將張孟明殺害,擁立馬儒為高昌王,是謂馬氏高昌。

馬儒以鞏顧禮為左長史,麴嘉為右長史,派遣司馬王體玄到北魏朝貢,請求舉國遷住內地。北魏孝文帝接受其請,割伊吾五百裡地,以供馬儒居住。

而高昌人眷戀本土,不願東遷,由是殺死馬儒,而立麹嘉為王,是為麹氏高昌。

從南朝中期到唐初,麴氏高昌雄踞吐魯番盆地長達一百四十年之久,疆域最廣時南接河南,東連敦煌,西次龜茲,北鄰敕勒,置四十六鎮,是謂西域大國。

大業四年,隋軍進駐伊吾,建築城郭。又設鄯善、且末、伊吾三郡,並於高昌國置西戎校尉府,以宗室女嫁於高昌王,使統管西域事務。

傳至麴文泰時,已是高昌國第十任國王,並占有大涼之地,史家稱為大涼高昌。貞觀初年,麹文泰舉國歸附唐朝;至貞觀十四年,卻又歸附西突厥。

唐太宗多次征召不至,故此派侯君集發兵征伐。未料麹文泰甚是膽小,竟被嚇死。

閃回結束,鏡頭轉換,東都洛陽。

麹文泰既死,其有一個結義兄弟不能不提,便是大唐名僧玄奘,彆號唐三藏。

字幕:玄奘本名陳禕、洛陽緱氏(今偃師緱氏鎮)人。出身於世宦之家,遠祖陳仲弓曾任漢朝太丘縣長,高曾祖父亦皆曾任顯官,隻是到父親陳慧一輩,家道中落。

陳慧生有四子,陳禕最幼,卻也是最為聰明,自八歲時便隨父親學習《孝經》,有過目不忘之能。其後家遭不幸,父母雙亡,家無生計。

陳禕十三歲時,便與二哥陳捷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自取法號為玄奘。因刻苦誦讀佛經八年,二十一歲時即受具足戒,已是洛陽名僧。

受具足戒後,玄奘便即遊曆各地,到處參訪名師,學習《涅槃經》、《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俱舍論》等經論。

因為感到各師所說不一,各種經典也不儘相同,玄奘決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於是陳表朝廷,奏請官府撥給資費,組織僧團前去西方求法,但未被太宗李世民允準。

貞觀三年,中原遭遇大水災,朝廷因東都饑荒,允許百姓自行求生。

玄奘西至京師,改裝混入西域胡人商隊,隨其偷出長安,一路往西。由是向西走上萬裡求經之路,並向天指佛立誓,若不取得真經,終生不再向東行半步。

玄奘艱苦跋涉半年有餘,一路躲避邊關抓捕,曆經強盜騷擾,克服大漠阻擋之後,終於來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當時西域多數國家皆都信奉佛教,玄奘名氣早就在西域傳開,而其西行求法之事,西域各國也都儘知。各國虔誠王公大臣都在等待玄奘到來,其中便包括高昌國王麴文泰。

玄奘西出陽關不久,麴文泰便即聽說,立即便派使者去伊吾國等候。玄奘剛到伊吾,便被麴文泰所派使者不由分說,綁架一般接到高昌,玄奘隻得順其所求。

第(1/3)頁

第(2/3)頁

麴文泰見到玄奘,如遇活佛,立即與其結為兄弟,便以“禦弟”呼之。因請其必要在高昌國弘法一個月,取經回來後再弘法三個月。

玄奘見其如此虔誠,欣然答應其請。高昌王於是大開道場,請玄奘升帳弘法,帳下列坐三百餘人;王公貴族、大臣妃嬪全部參加。

每次開講之前,高昌王都親捧香爐,在前迎接引路。玄奘升坐之時,高昌王又親自伏在地上,以脊背作為腳蹬,請玄奘踩之升座,每天皆是如此。

玄奘弘法結束,準備西行。

麴文泰乃派四個沙彌為其隨行,更贈衣服三十套,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絹緞五百匹,馬匹三十、挑夫二十五人。又派向導外交官一名,使攜帶高昌國書,以給突厥汗國葉護可汗,請其命沿途諸部給予方便放行。又給可汗贈送綾羅五百匹,果味兩車。又給西邊西域二十四國分彆寫書,是謂通關文牒。玄奘此後西行一路順利,全靠高昌國王打點。

玄奘很過意不去,親給麴文泰寫書感謝。

麴文泰覽書哽咽道:你我是結拜兄弟,我高昌舉國之半皆為賢弟所有,有何感謝?

出發之日,天上細雨蒙蒙。唐三藏冒雨啟程,麴文泰帶舉國文武及妃嬪送行。麴文泰抱持玄奘痛哭,玄奘亦哭,王公大臣無不流涕。

高昌王率群臣直送出三十裡,臨彆時泣道:禦弟此去,一路保重;前途間關數萬裡,不知此生能否再得相見!

唐僧慰道:陛下放心,弟三五年後就回。陛下命我在高昌國弘法三年,弟豈敢違約!

然後執手相彆,一行人馬向西而去,消失在茫茫戈壁。

然而二人皆未想到,此一彆兄弟二人便成永訣。當玄奘取得真經,踏上歸途之時,高昌國已滅亡三年,世間亦再無皇兄麴文泰。

畫外音:唐僧西行取經,實乃前無古人之盛事。因始自長安,終於王舍新城,跋涉五萬餘裡。自離高昌,經屈支(新疆庫車)、淩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塔什乾)、颯秣建國(撒馬爾罕城)、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複由此南下,經縛喝國(阿富汗巴爾赫)、揭職國(阿富汗加茲)、大雪山、梵衍那國(巴米揚)、犍雙羅國(巴基斯坦白沙瓦)、烏伏那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

鏡頭轉換,迦濕彌羅國內。

玄奘西行至此,便先師從僧勝,學習《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複與毗戌陀僧訶、僧蘇伽蜜多羅、婆蘇蜜多羅、蘇利耶提婆、辰那羅多等討論佛學。

二年之後,玄奘又到磔迦國(巴基斯坦旁遮普),師從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又到至那仆底國(印度北部,下同),師從毗膩多缽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又到闍爛達羅國,師從旃達羅伐摩,受《眾事分毗婆沙》;又到窣祿勤那國,師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又到秣底補羅國,師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又到曲女城,師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貞觀五年,抵達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曆時五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達羅毗荼國、狼揭羅國、缽伐多國,訪師參學,前後十年之久。

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經論,然後重返那爛陀寺。

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

兩年之後,玄奘仍返回那爛陀寺。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學說。

在那爛陀寺,唐僧同時參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辯論,又著《製惡見論》一千六百頌。

divid='gc1'css='gntent1'script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catch(ex){}/script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王鳩摩羅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

又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其優渥禮遇。戒日王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五印十八國王、三千大小乘佛教學者、外道二千人參加。


最新小说: 惡雌征服星際,眾獸夫排隊求寵 異常測定 初唐雞飛狗跳日常(基建) 穿成炮灰女配,靠龍傲天夫君躺贏了 天災末世:我靠囤物資帶暴君躺贏 快穿一章虐渣,純爽 贅婿:開局王府當駙馬 神戟裂空 惡女死後洗白,全星際瘋批複活她 大明小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