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劉徹早就想問了,隻是一直沒有問出口而已。
但是現在,他實在是按捺不住了,於是乾脆在“曆代·君主”中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疑問。
[隋文帝:……]
楊堅被劉徹這麼一問,隻覺得根本無法回答,無話可說。
他怎麼教的兒子?楊廣為什麼會長成這副樣子了?
他也很想知道啊!
為什麼,他楊堅一世英名,雄才大略,怎麼就生出了楊廣這麼個兒子?
說實話,如果楊廣真的是什麼不世出的天才,把大隋帶上了全新的高峰,讓大隋超過了前麵的所有王朝、被天下人承認,那楊堅……也不是不能原諒一下他在自己死亡之中動的手腳。
但是,楊廣他不是,不僅不是,他還是一個把大隋帶到前所未有的低穀的人。
雄厚野心是有了,卻偏偏一點也不切實際,分明是能夠增加名望、提高聲譽、弘揚國威、惠及千家萬戶千秋萬代的事情,卻能被楊廣辦成這個結果!
自古以來,修運河的皇帝少了嗎?可這些皇帝即便不因此被人感激讚譽,也基本上沒有變成楊廣這個樣子;對外出兵的皇帝少了嗎?而這些皇帝雖然有不少有了個窮兵黷武的名頭,卻也不至於引得天下大亂國家傾覆。
楊廣要做的這些事情,本身都並不能直接算是壞事,屬於是有利有弊、影響如何全看運作方式和過程——結果楊廣還真就一點餘地不留地全部變成了天大的壞事!
他到底是怎麼長成這樣的?
楊堅自問自己也不是個這樣行事的人,楊廣作為自己的兒子,看自己的行事也不應該學成這個樣子;皇後雖然有些方麵有點……但是她也不是這種行事風格的人……
至於說朝中的重臣,如今被自己倚重的那幾個,也都不是如此;楊廣的妻族蕭氏中的有能為的人物,也同樣不是這種風格……
這……莫不是楊廣他自己長成了這個樣子?
這種理由,稍稍安撫了一下楊堅,但也做不到讓他徹底釋然。
畢竟,他是真的有皇位需要繼承。
次子如此,長子也那樣,三子四子五子……楊堅陷入了和獨孤伽羅一樣的沉思之中。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不僅勞民傷財,致使大量百姓和士卒身死,還導致了大批隋朝士卒乃至百姓被高句麗俘虜,難以歸國。”明朝,有幾名學子聚在一處歎息道。
在這三征高句麗的過程中,大量的百姓在隋朝國內死去了——因為饑餓,因為勞役,因為天災,因為前麵一些原因帶來的病痛;大量的士卒在戰場上死去了,大量被征發的民夫也在戰場上死去了。
除了身死的人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包括士卒與民夫,被高句麗俘虜,身陷敵國,抱以期待的皇帝和國家並沒有來就他們,皇帝在高句麗王宣稱稱臣納貢、放歸俘虜後便心滿意足地班師回朝,一點都沒有考慮一下高句麗這說法是真是假。
等到唐朝建立,貞觀年間,唐太宗派遣使者出訪高句麗,還能見到大量的隋朝子民,“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何其悲哀!
古往今來不論如何,中原子民都還是講求一個落葉歸根,除非是那等天災人禍之下四處逃亡,隻求活命而根本顧不得其他的情況。
況且,即便是這種例外情況,也總有些人會在安定下來之後嘗試聯係家鄉。
再者,大多數情況下,逃亡求生也基本上還是在中原大地之中。
而這些被俘虜的隋朝人呢?
這都不是什麼簡簡單單的來到了異地他鄉,而是到了異國他鄉!不僅非隋朝天下,甚至是非中原天下。
這種情況如何不讓任何一個知道這件事情的人為之傷懷?
其中一個學子左右打量了周圍一圈,壓低聲音道:“由此可見,這還是天子之過,若非天子無道昏庸,又豈會發生這樣的慘劇?”
其他幾個學子一聽這話,便知道他是在借古喻今,嘴上說的是隋煬帝,實際上是在說大明如今的那位天子——哦,或許還有一些大明之前的天子。
但是既然大家能夠坐在一處,便證明他們也是讚同這個學子的觀點的。
如今天下亦是亂象頻生,這其中怎能與天子無關?數十年不上朝,又想要改立太子,還故意不允許太子接受教育、接觸朝政……
【三次征討高句麗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隋朝內部徹底沸騰了。】
【在早期修築宮室,修築大運河的時候,雖然也濫用民力,催逼甚急,無視人命,壓迫深重,加之百姓們還要同時為楊廣提供他享樂的大量物資,但是在那個時候,起義還並非是大部分人的共識。】
【百姓們怨恨著朝廷,怨恨著皇帝,發自內心咬牙切齒地詛咒,痛哭於家人親朋的死亡,麻木地掙紮活命,絕望於未來沒有任何希望——但是那個時候,確實起義的人並沒有那麼多。】
【不是沒有,但到底還是零零散散,星星點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