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劉秀,也有不少人能看出來徐世績的情況。
比如劉邦。
雖然徐世績此人的領兵能力暫且不清楚,可是這等做人水平,為官水平,劉邦還是得大加讚歎——特彆是和大漢這一群子開國功臣中的部分將領們相比。
看看目前為止,徐世績都做了什麼:
投奔翟讓,成為第一批瓦崗軍的成員,實打實的瓦崗軍元老、翟讓派係;李密到來並且展示了才能之後,就和李密的鐵杆王伯當一起,勸說翟讓把首領之位讓給李密,以壯大瓦崗軍;
然後,在瓦崗軍內部紛爭,李密殺翟讓還順便差點誤殺了自己的時候,徐世績也沒有鬨事,而是聽從了李密的安排,與其他幾人一起接手了翟讓舊部;
接下來,李密投奔李淵,這種情況下徐世績可以自立為王、可以帶著土地人口和兵馬也投奔李淵,可他都沒有,而是選擇了將這些交給李密,由李密交給李淵;
李密死了,李淵特意告知了徐世績,這很難說是出於純然好意,但徐世績卻依舊做出了關鍵選擇,上書請求收殮遺體,為李密舉行葬禮……
這人的腦子,這人的政治水平、做人水平、時局判斷,實在是高啊!
在隋末的亂世之中,看明形勢,又敢於直接投奔翟讓,投身亂世;在李密展現水平之後,就能立刻做出選擇,讓李密帶著瓦崗軍更進一步;在翟讓之死中,也能較好地維持住舊主與現任主君的平衡——
從後來李密走投無路的時候,還能想起來要不要投奔徐世績,至少可以說明,明麵上,徐世績肯定沒有和李密鬨崩,否則李密想都不會想他,就如同單雄信一樣;
而在李密歸附李淵之後,更是做出了一個高明無比的決斷——通過不背棄舊主、忠於舊主的方式,來忠於新的首領,既表明了自己的投靠之意,又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忠心純臣的形象,給自己留下了大把的餘地;
而在李密背叛李淵,後又身死的情況下,也沒有陷入到是否也可能懷有二心、是否忠於李淵、是否可能和李密有所牽連的漩渦之中,而是直接請求讓自己安葬李密,送舊主最後一程,不僅沒有掉進坑裡,還讓自己更進一步。
李淵那裡會覺得,徐世績確實是個忠心的純臣,這種人值得信任,不會忘恩負義;李密遺留的人脈和各種資源,也都會覺得徐世績是個值得信任的人,他大有可能把李密的資源全盤接手。
多聰明!
要是這種人,劉邦覺得,倘若不戰死在戰場上,那說不得能混個生榮死哀的壽終正寢。
李密在這方麵,就比這徐世績差了太多。
倘若徐世績在軍事方麵也是那等頂尖人才的話,那他這種人就更為少見了——在軍事和政治兩方麵都如此有水平,實在不多,大部分人才都隻占一方麵。
多麵手,一向好用,但確實不可多得,特彆是腦子清醒懂得分寸不會越權的多麵手。
劉邦其實很希望朝中多一些這種人,也讓他省省心,隻可惜,這到底隻是個願望。
軍事上天賦出眾的人,很多在政治和做人方麵是真不行,甚至有可能軍事天賦越出色、政治和做人就越差勁;政治或者做人方麵比較出色的人,很多在軍事方麵就達不到需要的水平。
當然,還有更多的庸人,哪方麵都不怎麼樣。
【至此,瓦崗軍的故事走到了儘頭,隋末三大農民起義軍之一,也曾是最強的一支。宣告落幕。其餘的瓦崗軍勢力,或是歸於王世充,或是投奔李淵,後來增強了李世民的實力。】
百姓們都為之歎息。
這樣的落幕方式,這樣的結果……實在是不儘如人意。
雖然世間大多事情都不儘如人意,遺憾總歸是比圓滿更多,但看到李密這樣的身死——雖然他確實出身高門,不是什麼普通百姓,看到瓦崗軍這樣的結束,就此變成了王世充部或者李淵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