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沒過多久,黃巢就帶著自己還能掌控的部眾們反叛了。】
【他完成這種想法上的轉變的時間有多短呢?具體重新與朝廷開始對峙的時間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在乾符五年八月份,黃巢就已經組建完成了軍隊,進攻宣州了。】
【而黃巢投降唐朝朝廷,是在乾符五年三月之後。】
【所以,總體算下來,最多也不到五個月。】
【雖然五個月時間看起來也並不短,但是要在不到五個月的時間之中完成這種認識上的轉變,著實不易。】
【古往今來,多少人堅持著自己的觀點和認知,即使各種情況已經非常明晰的情況下也不願意改變——從這個角度上講,黃巢確實是一個思想比較靈活敏銳的人。】
“這麼一說,這黃巢的速度也確實很快啊……不說他到底靈活不靈活,敏銳不敏銳,他到底是發現了唐朝有什麼問題?”大多數人對這一點更加好奇。
黃巢此人,到底是否是一個思想靈活敏銳之人,那他們不好說,也不好判斷——現在黃巢也才剛剛起兵沒幾年,還沒到最後的時候,所以下斷言也有點早。
畢竟,他們又不知道黃巢在後來到底有什麼樣的做法、應對、成果。
但是這個“唐朝的問題”,大家就很感興趣了、
唐朝都走到這一步了,那有什麼問題就是肯定大方向錯不了的!
而且,黃巢之前都被打擊成那樣了,都覺得自己打不過唐朝朝廷,根本無法獲勝,於是心甘情願、自覺主動地去找那個天平軍,商量投降事宜了……
這可不是什麼簡單就能做出來的決定。
所以,完全可以看出來黃巢當時的內心想法和認知。
但是這才多久?不到五個月。
黃巢竟然就把自己的內心判斷,從“我打不過朝廷,不如投降了也好享受一下富貴生活”,變成了“朝廷也不過如此,根本不是無法戰勝的,我還是很有機會的”。
這種一百八十度,從北麵調到南麵,從東麵調到西麵的大轉變。
豈是尋常情況下能夠發生的?
也由此可見,黃巢發現了——至少是他自己認為自己發現了——唐朝的大問題。
所以,唐朝到底有什麼問題,能夠在關於農民起義方麵發揮作用?
“我記得前麵提過,主要的大的方麵,就是那個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還有黨爭?”有個記憶力頗為不錯的人,飛快地就回憶起了前麵的內容。
“如果沒有存在其他問題的話,那應該就是這幾點了,”眾人一聽,紛紛分析起來,“這三個哪個能有大作用?”
“藩鎮割據?”有人思考起第一個大問題來,“既然都割據了,肯定有不聽朝廷話的,那麼朝廷就指揮不了這些地方,那這些地方,起義軍就可以鑽空子。”
雖然看前麵唐朝朝廷鎮壓各種起義的時候,也不是完全指揮不了地方藩鎮,但是吧,那也不能說明朝廷就能完全指揮得了地方藩鎮啊。
不然的話,那又何必說是藩鎮割據呢?
另一個人思考起第二個方麵:“我覺得這個宦官專權可以和黨爭放一起,前麵漢朝不就是這樣嗎?”反正,他理解的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