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黃巢——他確實是後勁不足。
首先是這部分起義軍,雖然人數是達到了六十萬之眾,可是整個打天下的過程可不是隻需要這六十萬人,黃巢必須有源源不斷的力量補充進來才行。
這個源源不斷補充進來的人數可以不是很多,但必須要有。
可是現在,黃巢還有那麼多兵力來源不斷補充嗎?
劉邦覺得估計是沒有的。
不說黃巢這幾年一直在長安這邊,沒有像是過往那樣一路轉戰,屢屢獲勝,從不同的地方不斷地吸收人口,擴充或者補充力量;
就說黃巢現在的名聲和行為,是能夠讓什麼原本不在起義軍之中的百姓,願意主動加入進來、並且真的奮勇作戰、拚搏廝殺的嗎?
所以,長安及其周邊地區的百姓,願意加入進來的想來不多。
而即便是被迫加入的,那也都是心不在焉、時刻準備保命乃至逃亡的人,沒有人的心思放在打仗上,放在獲勝上。
說不得有些人還會覺得黃巢敗了是什麼好事兒呢。
此外,黃巢除了長安及其周邊地區外,也就沒有多少兵力來源地區了。
——就像是這上麵之前講的那樣,黃巢起兵這一路以來,都是打一個地方換一個地方,始終是在流動作戰,從一邊走到另一邊,從這個地方穿插到那個地方……
這在前期的時候,確實是比較適合黃巢的作戰方式,不然黃巢也不能一直發展下來,不能一路壯大,如果他當時死守一個地方就是不挪窩,那說不定早就被唐朝朝廷給乾掉了。
又哪兒來的日後,哪兒來的進攻長安?
但是等到後期,從黃巢一路突破,從江南地區打遍無敵手,到突破淮河兩道防線,再到攻下洛陽,攻下潼關,繼而進入長安……這一路上,黃巢原本的做法就不大合適了。
想要轉變作戰方案,需要克服的困難那是相當之多,並且難度也都相當之大——劉邦從不否認這一點。
但需要轉變,就是需要轉變了。
不然,彆的不說,就從“後勁”這一點上,黃巢就因為自己沒有及時轉變而陷入困境之中——除了長安及附近地區外,黃巢手中沒有任何實際控製的地區了!
沒有實際控製的地區,自然也就沒有多餘的人口;沒有多餘的人口,自然也就沒有可用的兵力來源;沒有兵力的來源,那自然就很可能出現後勁不足的情況……
人口,終究還是關鍵。
而天底下,人口基本上也都是要和領土綁定的。
手中有一定人手,但是卻沒有掌握足夠多的土地,那就沒有更多的人口來源;同時,現有的人口和現有的土地也會存在衝突。
譬如,人口數量遠多於手中土地所能生產出來的糧食的數量。
這可是要命的。
【但是情況當然不會就這麼一直發展下去。】
【首先是起義軍自己的問題:比如尚讓,有人在尚書省門上題了字,宣稱起義軍最終會敗亡,看到這件事情後,尚讓非常生氣——這其實非常正常,但是尚讓生氣之後的處理結果是,殺死了郎官、守門的士卒共計數千人。】
【這根本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相反,這是把起義軍的聲望進一步往低裡拉的錯誤做法。】
【首先,既然能夠有人在尚書省門上題字,就至少說明了兩點:其一,有人,而且人數應該不算很少,對起義軍不滿,對黃巢不滿;其二,這個字能夠被題出來,要麼是題字之人非常有能力,要麼是起義軍內部就存在巨大漏洞,當然,這兩點很可能是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