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日殺三子……
李世民並不在乎那個被提到的後妃,再如何摻和,她也是一個後妃,還沒有成為皇後——就連皇後的權力在正常狀態下也不可能高過皇帝,更何況一個後妃?
他關注的還是李隆基的行為。
後妃為什麼要摻和這種事情,非常簡單,無非就是為了太子之位。
但是,李隆基竟然會做出一日殺三子的事情,就讓他感覺非常難以評價了。
古往今來,在皇帝和太子之間的矛盾和爭鬥也從來不少,有大體上順順當當從太子一路成為皇帝的,也有在太子的位置上問題重重最終能不能成功登基全看情況的,還有被廢掉或者殺掉的太子……
但是,通常而言,太子如果不能登基,那麼,在皇帝還在的時候,隻要太子沒有搞謀反逼宮篡位,大部分時候也不是直接賜死——更不要說還捎帶上了其他兩個皇子了。
李隆基,為什麼要直接把三個兒子全部殺死,還在同一天,一點餘地不留?
太子以及剩下的兩個兒子難不成是做了什麼世所不容之事?
還是說,他真的就對自己的這些個年長的兒子如此不滿,如此忌諱,並且沒有多少感情,一點也不介意送這些兒子去死?
——這未免有點太過了。
廢了太子也好,廢了三個兒子也罷,都比直接殺死要好得多得多。直接殺掉三個兒子,如果還沒有什麼足夠讓人信服的理由,這一定會對皇帝的形象和聲望造成一定影響的。
“如果這李隆基就是這麼隨心所欲,那後續安史之亂的爆發……”李世民歎了口氣,不得不承認,“也不奇怪了。”
儲位一向都非常重要,雖然也不是不能改動,但終究需要思量再三,並采取較為妥當的做法。但李隆基直接就乾出來了一日殺三子的事情……不得不說,這至少體現出了一點,也就是李隆基的自負、獨斷,以及很有可能的剛愎自用。
一個皇帝,雖然確實是萬人之上,天下之主,但這不等於皇帝就一定能夠什麼也不在乎地想乾什麼就乾什麼——隻要他還想要做一個不錯的皇帝。
特彆是當這個皇帝還切切實實大權在握,無人可擋的時候。
如果李隆基已經進入了乾什麼事情都隨自己心意,其他都不在乎的情況的話……安祿山為什麼能夠掌握邊關十五萬精兵,並且成功讓這些精兵願意跟著他發動叛亂,這其中的原因好像也找到了。
與皇帝們不同,不少時空的太子,都覺得自己在這段內容中找到了共鳴。
就是這樣,他們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
好好的太子,名正言順的儲君,結果整天裡如履薄冰,心驚膽戰,白天黑夜都在絞儘腦汁地想要穩住自己的地位——除了對付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最關鍵的,還是要揣摩自己的好父皇的心思。
某位太子當下就冷笑一聲:“嗬!沒兒子之前,那位是憂慮不已,天天盼著兒子出生;有了兒子以後,就又開始嫌棄兒子,恨不得自己沒有這個兒子了!”
那位,當然就是指當今皇帝陛下;而這個“兒子”,則是在說他自己。
沒有兒子之前,皇帝整天都期盼著兒子降生,以進一步穩固自己的統治,也因此將這個兒子立為了太子;等到真的有了兒子有了太子之後,沒多久,就又開始覺得這個兒子礙眼了——這是太子在這些年絞儘腦汁的思考之後,終於得出來的結論。
不是他這個太子做的不好,也不是他這個太子有什麼非常不合適的地方,僅僅是因為,他這個太子不受皇帝待見而已。
他應該慶幸,他的這個父皇還不至於像是李隆基一樣,能夠隨便決定直接乾掉三個兒子。
【評論:說實在的,破壞很容易,但是建設太難了,真的太難了。所以很多農民起義軍不懂得如何建設,其實也不奇怪……】
【回複:那確實,破壞確實是非常容易,隻要能夠拉起來一支足夠強力的隊伍,然後開打就行了,這種開打的狀態,堅持的越久,破壞的效果就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