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金人如果有了反悔的想法,倒也不奇怪。”民間,不少百姓已經深深感受到了宋朝的危局,並且發自內心地討厭那個金國,但是他們也承認,金國如果生出這種想法也實屬正常。
旁邊的人也點頭,又搖頭:“確實如此,那金國看見宋朝如此情狀,怎麼可能還甘心遵守約定?……不過這也實在是宋朝的表現太過差勁,宋朝怎麼就能表現成這樣?”
宋金雙方約定一起去打遼國,然後打下來的地方中,燕雲地區歸於宋朝,剩下的地方歸屬於金國,至於說什麼其餘的歲幣之類的就不說了。
總之,這是一開始雙方的約定。
而這個約定的前提條件就是,宋金雙方都出兵作戰,攻打遼國。
然後結果呢,雙方確實也全都出兵了,但是金國做到了戰前設定的目標,可是宋朝沒有做到。
——這種沒有做到,還不是說在燕京地區陷入了苦戰,和遼國的軍隊拉鋸,雙方打了個平手,或者是宋朝占據了上風但是並沒有能夠做到短時間內壓倒性雷霆消滅遼軍。
如果是上麵這樣的情況,那還好說。
可偏偏宋朝是直接來了個大敗而歸!慘敗而歸!還不止一次!兩次出兵,兩次戰敗!
如果隻是第一次失敗了也能圓的過去,第一次嘛,雙方久不交手,宋朝對遼軍的實力評估方麵有些差池,作戰過程中出了點問題,沒事兒的,第二次吸取教訓獲得勝利就可以了。
……但結果,宋朝第二次出兵,又一次失敗了……
最後,燕京地區一直沒有被拿下來,直到金國打完其他地方,自己回頭打下來了燕京一帶。
這,誰能願意還把燕雲地區交給宋朝?
誰都不會願意!
雖然不能說宋朝沒有任何貢獻——至少,宋朝確實做到了牽製住燕京這一片地區的遼軍,讓金國麵對的壓力減小了一些。
可是人家金國估計也會覺得,就算沒有宋朝在這裡牽製遼軍,他們也依舊能夠打下來所有地方。
這事兒沒法兒辯論,因為確實金國現在比遼國強,確實宋朝沒有打下來燕京一帶。
這樣一來,金國有了其他想法,那是必然的事情。
“你們說,有沒有可能,當時金國那個金太祖答應和宋朝結盟,除了確實想要拉攏宋朝、避免宋朝支持遼國,同時讓宋朝出兵形成兩麵夾擊之勢外,也是在試探宋朝的實力?”想到這裡,這個人的這種猜測脫口而出。
他之前一直都沒有想到這方麵去,但現在,想一想,好像也不是沒有可能?這個邏輯也能夠說得通?
“!”周圍人等頓時一驚,互相看了看,然後又動作一致地點了點頭。
確實很可能是這樣啊!
那金國,本來就是奔著乾掉遼國去的,那如果他們真的做到了乾掉遼國,日後,要和宋朝為鄰,麵對宋朝並和宋朝共處的就要是金國了!
這樣一來,金國當然想要獲得有關於宋朝的消息,越多越好,什麼方麵的都行,不管是百姓生活,還是朝堂官員,或者皇帝性格傳位等……當然,其中非常關鍵的一方麵,就是宋朝的軍事力量。
雖然多年以前,宋朝和遼國簽訂了條約,,看條約的內容的話是宋朝處在下風,不僅放棄了燕雲十六州,還年年給遼國交錢……但那也已經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過去這麼多年,誰能保證宋朝的實力還和當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