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也是借此斷掉趙光義血脈承襲皇位的一個手段。
就算他不是很在意日後大宋的太宗皇帝是自己的弟弟,可他也在乎後來作為趙光義血脈的宋徽宗宋欽宗兩人——這兩個還不如兩條狗的東西!
他們為大宋天下帶來了那麼巨大的災禍,帶來了那麼慘烈的後果,他們怎麼可能還有機會坐在皇位之上?
根本不可能!
而作為大宋開國皇帝,作為距離宋徽宗宋欽宗時代還很遙遠的皇帝,趙匡胤能夠想到的最保險也是最好的做法,就是,直接從根源上杜絕趙佶趙桓登基稱帝的可能性!
皇位如果日後還是在趙光義的血脈中傳承的話,那很可能會出現某一代皇帝因為無子所以不得不過繼宗室,然後宗室登基,然後……說不定怎麼搞的,結果皇位就又落到了趙佶或者趙桓的手裡——當然,可能那個時候的他們也不叫做這兩個名字。
趙匡胤肯定,日後的大宋皇室宗室中,絕對沒有人願意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叫做這兩個字,太晦氣了!甚至,大臣中都有人會刻意避開這兩個字。
總而言之,隻要皇位還在趙光義的血脈中流傳,那就不能算是百分百絕了趙佶趙桓稱帝的可能性,也不能百分百絕了這兩人禍害大宋江山的可能性。
與其如此,不如直接讓趙光義的血脈不可能稱帝,不論是作為正常繼承,還是因為皇帝無子成為備選。
這就很好了。
該說不說,雖然趙匡胤主要是把“將問題全都推到趙光義血脈中”當做一種手段,但他心裡麵也不是沒有那麼點嘀咕:他好弟弟的血脈,會不會真的在哪裡有那麼點問題?
以上↑↑↑,是趙匡胤原本的決定。
他自以為自己已經處理好很多事情了,接下來大宋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避免西夏可能的獨立,成功乾掉北漢,然後奪取到燕雲十六州……
——開疆拓土,永遠是一個皇帝最耀眼的功績。
哪怕會有人總是在那裡說什麼勞民傷財、說什麼窮兵黷武,但是,隻要把握好這個度,不要真的鬨到國家殘破、民不聊生的地步的話,開疆拓土就是最好的事情!
如果他能夠在這一次成功乾掉北漢,並且從遼國手裡麵搶回來燕雲十六州,那麼,因為血脈問題從而導致的動搖的信心,就能夠直接回來大半!
就像當年,唐太宗乾了那種人儘皆知的事情,為什麼他毫不在乎?當然是因為他的功勞足夠。
如果他能夠在這個時候,在故事中提到大宋一直沒能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情況下,真的打下來了燕雲十六州,那麼,天下人的信心就能夠重新凝聚起來。
再輔以把所有問題歸結到趙光義血脈上的方法,大宋就不會出現信心信任方麵的問題了。
……
趙匡胤想的很美好。
但是他沒有料到,在趙佶趙桓搞得大宋屈辱亡國——在還有力量的情況下直接完蛋甚至宗室也全都被一鍋端——之後,在大宋血脈中存在許多遺傳問題之後,他竟然還能再遭受一重暴擊。
黃河!
這讓人又愛又恨根本無從言語的黃河!
黃河怎麼就還能被大宋朝廷來上三次改道呢?
而而且,還是結果這麼慘烈的改道……大量地區被洪水淹沒,許多人淹死、被疫病傳染病死,或者無家可歸……
這對於大宋的聲望而言,又是一次重大打擊!
看看,這上麵的人甚至都聊到“仁宗”到底對百姓而言是不是真正的“仁”了……這種動搖觀念的事情,都已經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