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件衝突在目前這個時間段也隻是個插曲,雖然陳友諒已經對朱元璋懷恨在心,甚為不滿,但是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朱元璋。】
【對於陳友諒來說,這一次失敗並沒有影響他的自信,通過對天完政權內部的掌控力日漸加強,以及對外和元朝作戰時的屢屢獲勝,陳友諒的信心開始膨脹起來。】
“這陳友諒心眼這麼小的嗎,因為這一場戰敗就對朱元璋懷恨在心了?”有人嘖嘖稱奇,自覺自己還從未見過這等小心眼之人,“這就是那個‘雄猜’的性格的表現嗎?”
雖然上麵之前講了陳友諒性情雄猜,強硬而多疑,但那也隻是在他猜忌底下人這件事情上體現了一二;而陳友諒因為這一件事兒而對朱元璋心懷不滿,則是從另一個方麵更進一步體現了他的性格特點。
“是吧,雄猜雄猜,要是寬宏大量的那種人,也不能過於多疑吧?”另一個人道,“就是因為心眼子很小,所以才一發生什麼事情,或者有人說了什麼話,就開始想這想那,然後猜疑猜忌起來啊。”
他覺得這確實是陳友諒那個“雄猜之性”的一個表現,不需要懷疑。
要是那等寬容大度的人,心大的人,遇到事情也基本不會放在心上——雖然有時候這種人也會出現心太大了這種弊端,看起來好像也不是非常適合做一個上位者,但是總歸,這種人出現什麼多疑猜忌的情況應該會少許多。
就是那些心眼子小,一點點事情都不能容忍的家夥,才會多思多想……然後一旦多思多想,就是很容易變成多疑……
“但他膨脹的是不是也有點快了……”還有人吐槽,猜忌多疑就猜忌多疑吧,怎麼陳友諒和猜忌多疑一起的,還有這種自信心的飛速膨脹呢?
“這也正是因為他‘雄猜’啊!”之前進行解釋的人繼續回答,“雄猜,可不隻是多疑,那不還有個強硬麼——這本身不一定是壞事兒,但是陳友諒身上,顯然是強硬聯係上了他的自信。”
因為他非常強硬,所以遇到這些事情後,他就會自然覺得是自己出色、是自己已經力量足夠,而時間也正正好好……
雖然有點繞,但總而言之,就是這人會因為屢屢獲勝而覺得都是自己的好,而因為他的強硬,估計各種決斷也確實是他自己決定的——沒有多少人能夠對他指手畫腳,那不就是他自己出眾、決斷正確嗎?
這樣一來,信心膨脹也就能說得過去了。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和徐壽輝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早在至正十八年夏天,陳友諒打下了龍興路,也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的時候,徐壽輝就想要帶著自己的部屬前往龍興,並且還想要把都城遷過去。】
【但是陳友諒並不同意,此時此刻,徐壽輝的正麵力量已經遠遠不如陳友諒,因此隻能作罷。】
【但是徐壽輝其實一直沒有放棄這個想法,特彆是在至正十九年,明玉珍給徐壽輝上書表示陳友諒圖謀不軌、排斥異己之,以及後來明玉珍派遣使者前來進貢之後,徐壽輝可能是從中看到了不妙,察覺到陳友諒不可能一直容自己活下去,也可能是覺得自己還有人支持……】
【總之,至正十九年年底,十二月,徐壽輝還是決定前往龍興路。】
【這一次,陳友諒當然還是不同意,但是徐壽輝選擇自行前往。】
【但最終,這件事情,這個決定,也成為了徐壽輝的催命符。】
李世民看著隻能搖頭。
這想要遷都這種事情,本來就不是小事兒——當然,在這種亂世之中,可能某種程度要比太平時日突然要遷都簡單一些,但總歸不是小事。
徐壽輝想要遷都,可能是看上了龍興路的地理位置比現在的地方好,也可能是認為在那邊自己的力量能夠得到發揮和發展,從而抗衡陳友諒……
可陳友諒是不會同意的。
龍興路是他打下來的地方,怎麼也是要培植成自己的勢力範圍的——要是真的遷都過去了,徐壽輝會不會安插自己的人?陳友諒固然架空了徐壽輝,但也並沒有將他完全變成毫無反抗能力的傀儡,到時候,龍興路的情況必然要有些變化。
因此,陳友諒必然不會同意。
且,如果說龍興路那個地方的地理位置確實優越,那他就越發不可能同意。
而徐壽輝最終不知道為什麼,還是決定要前往龍興路,還是自行前往……李世民也隻能說,這確實不是個聰明的做法。
如果說徐壽輝是從明玉珍的上書和種種表現中認為,自己還有其他支持自己的力量,譬如明玉珍,那顯然是腦子不夠清楚——明玉珍看起來確實是支持並且效忠徐壽輝的,但是那也要看他人在哪裡!
徐壽輝身在這上麵說的江西一帶,陳友諒也在這邊,而明玉珍卻遠在川蜀地區,就算是支持,又能有什麼用處?能在發生什麼驚變大變或者大事的時候及時趕到徐壽輝的身邊,給他有力支持嗎?能在徐壽輝發生危險的時候調兵保護住他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不能。
而陳友諒,顯然也不是個什麼會因為遠在川蜀的明玉珍而對徐壽輝心生顧慮的家夥。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明玉珍這個所謂的支持,也隻能當個字麵意義而已,實際用處不能說屁也沒有,但確實不多。
徐壽輝要是真的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堅決前往龍興路,幾乎是要和陳友諒正麵對上……那真的隻能說一句,腦子確實不夠。
雖然最後被陳友諒所害,可是換個角度想,他死的也不是那麼冤。
皇帝這個位置,就是這樣——如果這個人能力不足,德不配位,那麼最終一定會沒有什麼好結果的。
如果是普通百姓,普通身份,德不配位的結果可能也就是失去一個活計、失去一個經濟來源……但是地位越高,身份越貴重,德不配位的後果就越嚴重。
古往今來,何曾見過亡國之君有多少好下場的?又有幾個在皇位爭奪中失敗的人有好下場的?
至於說徐壽輝可能是因為覺得陳友諒快要對自己下手了,所以覺得不能坐以待斃,因此決定前往龍興路……李世民還是隻能給出一個腦子不夠的評價。
都知道陳友諒對自己圖謀不軌,可能要殺害自己了,還不小心謹慎、周全謀劃一番?就算要兵行險著,那也是要講究基本法的啊!
總之,徐壽輝的這個決定確實不怎麼高明,而最終成為了他的催命符——他最後的這點子人手,也因為這件事情折進去了?
喜歡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