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後正應該報仇雪恨的時候,未能得到解恨,未能大仇得報,未能舒緩內心的恨意的情況下,人們才會這麼直截了當的牽連如此之久……
不然的話,怒罵上幾句,譏諷上幾句,說上那麼幾句當時要是打下來就好了,也就完事兒了,絕不會這麼真情實感並且情緒激蕩。
所以,這個倭國,後來到底乾過什麼事情?
忽必烈對此其實也沒有絲毫懷疑——主要是因為在他心裡麵,這個倭國也非常不是個東西,形象早已敗壞的不能再敗壞了。
大元難道態度還不夠誠懇,還不夠友善嗎?怎麼,派出去了這麼多使節,你一個小小島國,竟然還敢置之不理,甚至,還把大元的使臣給殺害了?
嗬嗬,哪兒來的膽子,難道就是因為自己是島國,覺得大元打不過去?
這種猖狂自傲完全看不清楚其他東西的國家,日後要是真的發了什麼瘋,那還確實不讓人意外。
……不過,倭國日後到底乾了什麼事情,那也是次要的了,能知道固然讓人解惑,但是不知道,也不影響什麼。
總之,隻要他在如今把那倭國乾掉,不就可以了嗎?
而這具體要如何去做……彆的不說,至少這上麵可是說了,要注意什麼氣候台風之類的,這就很可以了!
大元確實缺乏這方麵作戰的經驗,但是這方麵想要補一補、補到不要太影響大局,也不太難。
……
——嗯?有銀礦?大銀礦?!
那可太好了!
朱元璋等人也意識到了同樣的問題。
這個日本,倭國,後來到底乾了什麼事情?竟然讓人這麼深恨?
從這上麵裡裡外外的意思來看,大約是乾了什麼非常惡劣讓人不齒的事情——當然,這什麼背刺的事情,見仁見智,有人可能覺得反正國與國之間談不上什麼情分,但大部分人還是覺得,如果說曾經蒙受過恩惠,而轉頭翻臉不認人且做得極為過分的話,那確實是相當錯誤的。
而再看這個倭國,以及對倭國所謂背刺的形容……
一個形象,漸漸在朱元璋的腦海中勾勒了出來。
——其實很簡單,一句話,畏威而不懷德……
如果說比他們強,那麼他們至少表麵上就會老老實實的,非常聽話,非常友好,絕對不會做出來什麼會影響到比較強的這一方的事情;但是私下裡,這個倭國其實又會懷著其他心思,時時刻刻都想要反過來壓製住另一方,繼而大肆獲得好處,完全不記得之前的相處恩義或者其他。
而如果沒有他們強,甚至比較虛弱一些……那這個倭國就會立刻翻臉不認人,或者,會立刻開始大肆動作,甚至狠狠地壓榨這個原本可能相處還算可以的國家……
這不是畏威而不懷德,還有什麼是畏威而不懷德?
想到這裡,朱元璋甚至都覺得蒙元都可能比這什麼倭國要好上一點點——也就是一點點而已,沒有多的。
不過,既然倭國是這樣一個德行,那麼大明也必須要儘早做好準備了。
就算大明不打算去攻打對方,那也要做好對方反過來坑害大明的應對準備,總不能最後,栽在這麼一個島國身上吧?
不過就算要攻打,大明也是做不出來如蒙元那般的行徑的,什麼車輪子的高度之類的,那就需要想好怎麼處置或者利用那些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