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史書描寫,屬實是聲勢浩大:“旌旗蔽空,甲光耀日”“南儘南山,北儘河曲,波壓雲湧而至”“連營數十裡”“路闊五六裡”……】
【這樣的景象,縱使誇大,但也確實非常聲勢浩大,所以河南巡撫嚇得不輕,麵無人色,飛快上書請求朝廷立刻調兵過來,當然,朝廷的速度根本沒有這麼快——這也是王朝末年的一個特點了,雖然受限於道路交通傳信物資準備等多方麵因素,古代的調兵速度就不可能那麼快,但是通常王朝初年的速度和王朝末年的速度還是天差地彆。】
【起義軍進入河南之後,大體上分成了三路:一路,走陝州陝縣)渡河,北上,往山西境內而去;一路,走武關,通過南陽地區往南走,進入湖廣地區;一路,往東走,在河南境內活動。】
【不過隨後,往山西的起義軍再一次渡河,到了商丘地區,又回到了河南境內;前往湖廣的起義軍也又一次轉向,回到了河南南陽地區。】
【而崇禎八年正月,河南地區的起義軍情況,在朝廷的奏報中總算有了一個大體的統計:“大小七十二營之賊,有二三十萬之多,蜂屯伊、嵩、宛、洛之間,有侵汝寧、鄭、宋之意”。】
“嗬嗬,看來日後的大明也未必是不知道這些賊寇的動向,而是根本無能為力啊!”朱元璋冷笑。
之前他對於這些賊寇四處流竄,東南西北好一通晃悠卻沒什麼損失、大明也沒有給他們來個剿殺就不爽,但是他一直是以為大明根本沒能搞明白這些賊寇的動向。
至於說原因,那也很簡單,比如,這些賊寇化整為零,悄悄摸摸從一些山川之間繞行,根本不走大明布置有軍隊或者崗哨的地方;比如,這些賊寇專門挑一些沒有什麼抵抗能力的小縣城攻擊,當地官員根本來不及送出消息就被殺了,所以也沒有消息傳達;比如,大明裁撤了那麼多驛站,少了許許多多可以通信的渠道和方法外,也少了許許多多的耳目……
但是,他還真的沒有想到,自己之前的推斷很可能是錯的!
大明未必是不知道這些賊寇的動向,而是知道他們的動向,且知道的清清楚楚,都能看見他們行軍了!隻不過是無能為力,地方上根本不敢與之為敵,隻是坐視賊寇們行軍,隨後才倉皇給朝廷上報消息……
哈!真是可笑!
大明的官府,到了日後,竟然成了這個樣子!
而大明在地方上的駐軍……倒是也不必提了,衛所都糜爛成了那個樣子,地方駐軍又能變成什麼樣?想來這些地方官員不敢對上這些賊寇,多半也是因此——實在是有心而無力。
有心殺賊,但是卻根本無兵可用,又能如何?
彆調動了地方的大軍,結果這些軍隊卻是一觸即潰,直接把物資武器糧草等全都白白送給了敵人,還指不定有多少大明的士卒最後轉頭投了敵。
朱元璋深深閉目。
衛所的糜爛,軍製的敗壞,終於又展現出了一個可怕的後果啊……
這麼多賊寇,就這麼旌旗招展,毫不遮掩,堂而皇之地渡河、行軍、進入河南境內,而河南的官員也好、駐軍也罷,竟也是無人敢動,隻願意在旁邊默默觀看,或者收集一些信息,然後全都寫在奏折上,上奏朝廷,就坐等朝廷調兵遣將過來河南!
一點措施都不怎麼做的!
但是,朝廷要調兵,難道又是什麼一朝一夕之事?
河南這邊,不對賊寇做什麼阻擋,也不說組織組織軍隊布置防線,等到朝廷調動的軍隊過來之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戰局可是瞬息萬變的啊!
那些賊寇,在洪承疇處理完了西寧兵變往陝西趕的時候,知道避其鋒芒,直接往東走,渡河行軍進入河南境內;難道他們在朝廷開始調動軍隊往河南走的時候,不知道再一次避其鋒芒,離開河南,往其他地方去?
這不就是讓朝廷的大軍又一次成了被遛的對象了嗎!
至於說王朝初年和王朝末年在調兵速度方麵的差距……朱元璋自然是了解的。
如果不是有差距,那麼元朝朝廷又何苦開始任用那些地主武裝,而不是直接調動隸屬於元朝朝廷的軍隊呢?地主武裝任用起來,可就不受元朝朝廷控製了啊——那最後,完全是個人私軍!
元朝最後能搞出來那些兩軍對峙兵變宮變之類的情況,除了元朝朝廷上層自己還腦子不清醒隻想著內鬥這個原因,不也真是因為這底下的軍隊已經不能說是隸屬於朝廷、不受朝廷節製了麼。
大明,大明也會迎來這一天……
可問題是,現在和開國時期存在差距的,不隻是調兵的速度,還有調兵的質量。即便朝廷調兵遣將,那麼真正能夠殺到前線作戰而不潰散的軍隊又有多少?這樣的軍隊,有多少必須鎮守在邊疆,有多少必須鎮守在某個地方,有多少能夠被抽調出來?
【而這個七十二營,其實就和“滎陽大會”有關。】
【首先要說,滎陽大會在部分史冊上有記載,部分上沒有記載;同時,史學界內對其的真實性也存在爭論。】
【崇禎七年冬到崇禎八年的時候,起義軍大部都聚集到了河南滎陽地區鄭州市下轄),共同商議大計。】
【參加這一大會的主要成員是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為首的“十三家”,又有“七十二營”,共計二三十萬人,一同商討作戰方略。而在會議上,李自成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也就是分兵作戰、但也要聯合應對的大體方針。】
【畫麵中,一群或者穿著盔甲、或者隻著布衣的男子聚在一起,每個人的神情都有些凝重,但又並不頹喪,各自說著自己的見解,時不時還發生爭執。
就在一個看起來不似漢人的男子麵露不愉的時候,一名相對比較年輕的男子站了起來,打斷了即將開始的爭執:“匹夫可奮臂,況十萬眾乎?今吾兵且十倍官軍,雖關寧鐵騎至,無能為也。計唯有分兵,各隨所向立效,其利鈍舉聽之天。”
這一番話明顯說到了大部分人的心裡,所以,當下一群人也沒有繼續爭執下去,而是都表示讚同。】
喜歡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