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裡,朱棣也有些難受。
雖然他對鳳陽沒有多少印象,也沒有多少感情,畢竟這其實是他父皇的老家,而不能算作是他的了,但是這到底是龍興之地,是太祖起家之地,意義到底不同。
有這樣的意義在這裡,哪怕朱棣本人和這地方的關聯不夠深厚,也依舊能夠挑動他的幾分感情。
龍興之地,堂堂大明的興起之地,竟然變成了這樣一副凋敝荒涼的樣子……
作為大明的皇帝,他還有什麼臉麵?他又如何能夠有什麼臉麵?
雖然他選擇遷都順天府,但是不代表他就忽視了應天府,更不代表他就忽視了鳳陽啊!
他還是對這兩個地方都多有照顧的。
日後的大明皇帝們到底都在乾什麼?
祖宗陵墓之地,大明龍興之地,變成這個樣子,難道他們就有什麼臉麵了嗎?難道他們還覺得自己有臉麵?!
就算鳳陽不能繁華成什麼樣子,那至少也應該是一種百姓安居樂業、一切欣欣向榮之景吧!怎麼就能這樣?
放在其他人嘴裡,那要怎麼說?哦,大明的皇室連自己的根腳所在之地,連自己的家鄉都治理不好,照料不了,怎麼還能治理整個天下?
——哦,怪不得大明的江山變成了這個樣子,原來如此啊!
……隻是想想這種話,朱棣就有點心梗。
當然,他的心態還是很好的,不至於因此就真的怎麼樣,但是不爽那當然是不爽。
能變成這個凋敝之景,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估摸著怎麼也得有幾代皇帝的“功勞”。那種在位不過一年或者幾個月的不算,但是,譬如那個朱由校呢?還有,之前,那個朱翊鈞呢?
他們全都在乾什麼?
整個天下已經病入膏肓,不那麼好治理,不是簡簡單單的事情,那麼,一個縣呢?一個地方呢?這讓一個地方看起來還算安居樂業,至少不至於一片凋零、大量田地拋荒,有那麼難嗎?
難不成這些人連臉麵工程都不會做了?
【最終,奏折中表示,不如減免一下鳳陽的賦稅,好歹也是龍興之地啊,而且隻是減免這一個縣的賦稅,所需要的錢糧也並不多,不過是太倉一粟罷了。】
【但是,即便是這個建議也並沒有被批準,朱由檢擔心一旦在鳳陽開了先例,那麼其他地方也紛紛效尤,於是直接忽略了這個建議,用空話搪塞了過去。】
楊堅也深覺不能理解。
他其實是比較吝嗇的人,雖然確實興建了許多糧倉,用於賑濟或者其他危急時刻,但是說實話,在不是特彆十萬火急的時候,他其實都不願意開倉放糧——那可是朝廷的糧食,是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怎麼能就這麼全都給撒出去?
百姓們也不是沒有活路,還有其他的方法,那緩一緩也不是不行……
但是縱然他是如此,可如果放在類似於鳳陽這樣的特殊情況上,他也還是能夠做到免除這一地的賦稅徭役的。
龍興之地,這能一樣嗎?
而且,這地方還建有皇陵,是太祖皇帝的父母、兄嫂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