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賦稅實際上還是加到了普通百姓的頭上,富貴人家有的是辦法轉嫁賦稅,所以,“餉加而田日荒,征急而民日少”,越來越多的百姓拋家舍業,逃亡他地,或者直接加入起義軍。】
【都知道崇禎十三年,爆發了全國性的大災荒,兩畿、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大饑,人相食——這和當時的氣候有巨大關係,但同時,和練餉的增收也有關係,因為增收練餉,所以百姓們大規模逃亡,人沒了,田地自然也就拋荒了,本來天災可能還不到如此嚴重,但人為拋荒……】
【特彆是,這些爆發天災的地方,還恰恰和楊嗣昌決定試點次要計劃“地方訓練鄉兵”的地方重疊,山西、山東、河南、京畿……】
【當時之前就增收的剿餉,現在增收的練餉,加上早就增收多年的遼餉,合在一起,差不多達到了一千六百多萬兩白銀,差不多能夠和明朝的常規賦稅等同;再加上各層官員以及小吏的層層加碼和盤剝,普通百姓所要交的稅,翻個倍都不止,說不得都能到了正常賦稅的五倍十倍。】
【至於說增收的賦稅,其實確實也增加了軍餉,雖然這上下的差額也不小。但是這些軍餉也沒有改善最需要改善的士卒的待遇,反而是讓將領們變得更加富有,財源滾滾。】
朱元璋皺眉,果然,大明日後的政策出問題是方方麵麵的。
他非常清楚農耕的重要性,不隻是為了讓百姓有生計穩定下來,也是為了讓百姓能夠停在土地上不隨便亂竄,還是為了讓大明朝廷能夠有充足的財富。因此,他對於農耕一向重視,對於開荒、遭遇災荒等多種情況亦是如此。
他就曾經下過命令,北方的荒地免除三年租稅,如果被其他人耕種墾熟,就歸於他人所有,原本的主人即便找回來也不能再擁有;後來還規定過災荒地區的田地可以免除租稅,直到災情扭轉。
總體來說,他是知道百姓如果在災荒時期再麵臨賦稅壓力,是很有可能選擇拋荒土地然後逃亡的;如果官府對新開墾的土地過早征稅,那百姓們同樣會拋荒甚至直接放棄開墾土地。
所以,這兩種情況必須避免,相關的政令他也製定了不少。
但是很明顯,日後的大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已經放棄了這兩方麵的政策。不隻是底下的官員們自己為了撈錢而繼續征稅或者過早征稅,而是朝廷就已經放棄了這兩個方麵的政策。
得出這個結論的的依據很簡單:按照朱元璋的政令,這兩個方麵自然有相關政策推行,而如果下麵的官員沒有推行、陽奉陰違之類的,那麼就會受到嚴厲懲處。
有懲處機製,當然才能讓下麵的官員不敢胡來。
但是日後的大明呢?這都已經不是什麼下麵的官員的私自行為了,這就是朝廷都徹底放棄了!
甚至不是默許,而是朝廷帶頭在災荒時期依舊收取賦稅——前麵,陝西災荒的時候,鳳陽凋敝的時候,就都有官員上奏折請求減免賦稅。
如果按照朱元璋原本的政策規定,這又何須專門上奏折請求?這明明就是理所應當,就是下麵的官員在遇到災荒凋敝的時候應該做的正常流程而已!
但是他們——這些能夠看明白且看得長遠的官員——還需要專門上奏折,請求皇帝減免。
這不是朝廷都徹底放棄了這兩方麵的政策,還能是什麼?
然後,朝廷在有人上奏折的時候,還能直接不減免。
……不知道這樣的情況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也不知道究竟是專門下了明旨宣布“以後不這麼做了”,還是說,沒有下發什麼明旨,而是皇帝表露意思,而官員們心領神會、自有默契。
雖然兩種情況都對大明的社稷有損,但是前者好歹是走了明路,明明白白;但是後者……那是能直接徹底摧毀百姓對朝廷的所有信任。
沒有什麼比耕種、田地對百姓更加重要的了,就算不是農人,田地對他們來說也一樣重要。
【明末之時,就有人反對這樣的政策,“古來師行,糧食未有不用本色而用折色者。剿賊之餉,純用折色,已不得宿飽。於是,師之所至,在在打糧,而楚、豫之苦兵甚於賊矣。”】
【本色,就是指糧食;折色,就是指銀錢,明朝當時的軍餉是發放銀錢而非糧食,和古代其他時候不一樣。其實如果正常情況下,發放銀錢也沒問題,我們現在也是發津貼工資補貼,都是錢而非糧食,但是問題在於,這麼做的前提條件是能夠維持物價穩定、控製物價啊!】
【或者說,得保證錢的購買力,要保證錢能夠買到東西而不是廢紙,保證錢能夠維持生活而不是連吃飽肚子都做不到……】
【明朝的問題就在於此,發錢,但是貨幣貶值財政崩潰,軍餉發放的銀錢根本不夠士卒們買到足夠飽腹的糧食。】
【那麼後果是什麼?吃不飽,百姓們會自己尋找出路,士卒們也是一樣,因此,軍隊每到一個地方,第一個任務就是就地打糧,糧從何處來?從百姓手裡麵來……所以,湖北、河南等地,當地“苦兵甚於賊”。】
【這樣最終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戰鬥力下滑;之二就是,百姓們對明朝朝廷的反感繼續加深,朝廷的合法性更快喪失。】
趙匡胤搖頭又點頭:“其實也不是說沒有發過錢,但是起碼也是有糧食也有錢……”
這是對於那句“古來師行”的,如大宋的軍製,那也不是沒有發錢的時候,但基本上是錢糧並行,兩者都有,發一部分錢,再發一部分糧食,都有。
喜歡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