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相處多年的好友,未來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想要可以隨時聚會的人越來越少,還有很多不可抗力情況越來越多。
很多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無論做什麼都感覺萬事開頭難,先用兩首詩來表達一下道彆時的心情。
第一首:勸君更儘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盛唐時期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後兩句,實際上屬於一句話,這裡麵的實際含義可以稱得上是交朋友的典範。說的是隻有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乾一杯才算是美酒,當離開故鄉之後再想遇到老朋友會很難,很可能一去萬年,永遠都不可能再相見。
第二首:相見時難彆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還有晚唐朝時李商隱在《無題·相見時難彆亦難》中的頭一句,這其中的詩意通俗易懂。以本來在茫茫人海當中相遇不容易開始,直到東風刮過來百花凋零作為結局。
從遠處傳來幾個孩子對話。
“皮要是癢要承認,你胖就承認,挨打要站穩!”
“不跟你打,我雪糕都快化了。”
“先彆打,我們現在還有事要辦。”
“你說的地方在哪裡?”
“你快點彆吃了,我們馬上就到了。”
此時正是七月,萬物皆宜生長的季節。雖說是炎炎的夏日,驕陽似火能讓雪糕融化,卻融化不了孩童的天真與美好。
“你看看這個地方怎麼樣?”
“不怎麼樣。”
“你覺得應該在哪裡?”
“最起碼得有桃樹,有個關公也說的過去。”
“這裡哪有桃樹,要是能找到關公,我們晚上回家都晚了,你是不是怕晚上回家挨罵?”
“就是,就是。”
“你就是個屁。”
在新鄉劉家村最顯眼的地方,有棵接近五百年的大榆樹。此時還正是夏季,樹乾粗壯,高達二十多米。依然是生機勃勃枝繁葉茂,仿佛可以遮天蔽日與世無爭。
“這可是我們在小學的最後一個暑假。”
“你應該知道我們有個同學叫薛濤吧?”
“怎麼了嗎?沒覺得有什麼,知道。”
“知道就好,你知道他現在,在乾什麼呢?”
“彆賣關子了,知道你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