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好之後,祁同偉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對金星進行強行降雨工作。
而這一次降雨的時間,超出了所有人的預計。
這一場席卷全球的特大暴雨,持續降了整整十年的時間。
大氣層雖然回歸到了正常水平,但其中90的地區,直接變成了海洋。
海洋麵積占,直接超越了藍星。
雨水停歇後,金星一改之前的模樣,也變成了一顆蔚藍的星球。
看上去雖然美麗了很多,但這時候依舊不適合人類居住。
這時候到了第二步改造計劃,製造氧氣。
所有人都知道,植物是氧氣的來源之一。
它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質,同時釋放出氧氣。
根據研究表明,早在幾十億年前,藍星也是一個沒有氧氣的世。
當時的藍星,大氣主要由氫氣硫化氫甲烷等還原性氣體構成。
而早期的生命也是依靠這些還原性氣體,作為能源來進行不產氧的光合作用,從而維持生命活動。
直到藍細菌的出現,也就是藍藻,才改變了這一現狀。
想要改變氧氣的環境,最好的方法無疑是使用藍藻。
藻類的種類也是繁多,而且生命力極其頑強。
當然了,金星並不用如此麻煩。
因為金星本身就具備大量的二氧化碳,完全可以直接種植植物。
當然了,為了加快造氧速度,釋放藍藻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項工作早有準備。
金星環境剛穩定下來,第一批攜帶種子的飛船便已經到達。
在陸地上種植的時候,也不忘了在海洋撒下了大量藍藻。
金星上的海洋,與藍星上有所差彆。
這裡的海洋沉澱時間少,基本是由淡水組成,每毫升的含鹽量不足0.01‰。
這麼低的含鹽量,完全可以說是淡水海洋。
不管是鹹水還是淡水,對於藻類生成並沒有什麼影響。
隻要環境合適,並且有充足的陽光藻類的生長速度是十分恐怖的。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僅僅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藻類便已經布滿了整個海洋。
用太空望遠鏡望去,金星已然成為了一顆充滿生命的星球。
而這些變化,全部被看在人類的眼中。
“好漂亮的一顆星球,就像是藍星一樣。”
“是啊,這變化太快了,已經完全找不出當年的影子了。”
“照目前這狀態,不知道多少年才”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居住,真是讓人期待!”
“嗬!想要居住,這就有的等了,就我表哥說……”
科學家也在經常檢測金星的環境。
雖然過去了五年,但現在的氧氣濃度才達到了0.1。
人類基因強度提升後,適應能力也隨之加強。
隻要達到1的含氧量,人類便可以摘掉氧氣麵罩,直接在金星上生存。
當然了,僅僅是生存,這並不意味著舒服。
待在這種低氧環境中,雖然不致死,但多少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
藍星的氧氣濃度達到了21。
按照當前氧氣提升速度,想要將氧氣提升到這個水平,至少需要上千年。
放在外人眼裡,這速度雖然已經很快了,但祁同偉可沒有耐心,慢慢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