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很快離去。
陳雲開卻陷入了深深的沉默,竟自看向巨大沙盤上、京師城東南的大興方向。
事到此時,吳三桂又沒有三頭六臂,他又能有個什麼好辦法了?
但關寧的騎兵確實有優勢!
尤其是在偵查方麵!
此時。
吳三桂麾下的精騎已經探查到,清軍主力的糧草,準確說,是皇太極他們西路軍主力的糧草,就在大興一線!
此時想取得突破口,徹底打開局麵,去針對清軍主力的糧草,儼然是極為優質、甚至可以抵定乾坤的選項!
但陳雲開此時早已經不再是當初單薄的少年郎!
他此時考慮問題,早已經不再隻是單純的軍事方麵,更要考量政治方麵等綜合維度的全方位!
彆看吳三桂此時說的人模狗樣,一副忠心為國模樣,但他背後的動機可絕沒有那麼單純!
此時攻擊清軍主力的糧草是不是好選擇?
是!
百分百是,且是最好的選擇,誰來都會這麼認為!
然而!
皇太極和清軍主力又怎是傻子?
怎可能讓你這麼輕而易舉就去破壞了他們的核心糧草?
就導致:
這在理論上是絕對優良、最優質、最精銳的選擇!
但在現實中,卻是根本沒有操作餘地……
這就出現了悖論!
理論和現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完全在兩個維度的!
退一萬步說。
哪怕陳雲開拚了老命,去偷糧草偷成了,必然也會損失慘重,甚至基業儘毀!
那到時最大的受益者又是誰呢?
隻能說,吳三桂這龜兒子,機關算儘太聰明!
不過。
雖是並不認同吳三桂的這等陰測測的飄忽,但這卻也打開了陳雲開的思路!
大明此時雖然被動,但機會還是有很多很多的!
隻要這些被韃子劫掠的百姓和財物一日不出關,這場仗就不算大明輸!
甚至!
哪怕這些百姓和財物都出關了,隻要還有搶回來的可能,大明還不能算輸!
就像是之前三岔河畔一樣。
祖大壽、吳三桂都裝死了,陳雲開一樣把那些人口物資又搶回來,至多是損失了一部分錢財而已。
所以。
不論彆人怎麼說怎麼做,陳雲開都不能亂,必須按照他的認知,從他的維度做出相對更正確的判斷和抉擇!
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