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會結束,婁半城等股東率先離場,其餘人員也紛紛起身準備走人。
不過眾人沒有沉默不言的徑直離開,而是不緊不慢的離場,留下充足的時間和身邊的人打起了招呼,試圖混個臉熟。
因為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單位,平時也沒太多的機會接觸,現在得知彼此都替婁半城等股東做事,便多了一些親切感,自己人和自己人認識一下也是應該。
當然了,他們這麼做肯定也帶著目的性,主要是跟那些得到獎勵,被婁半城等股東重視的人多多接觸。
就這樣,在會議散場後,現場大部分人都選擇留下來,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互相介紹,認識彼此。
這就好比大家都希望跟學霸,跟土豪,跟成功人士結識,總覺得有了這層關係以後將來能派上用場,而張元林就是全場最靚的仔,大家最關注的也是他。
所以張元林身邊圍著的人最多,得虧是楊廠長有事要忙溜的快,要不然他現在想走都難。
一個單位的肯定不會這麼熱情,能主動湊過來的都是其他單位的人,他們就是對張元林不了解不熟悉才會過來打招呼。
既然是其他單位的人,楊廠長這個軋鋼廠的老大就不好對他們吆五喝六了,要真被包圍起來有他頭疼的。
但張元林麵對身邊的人群卻一點兒都不反感,甚至臉上掛著溫和的笑,看起來很享受這種氛圍。
反正個子高,哪怕被人圍著也感覺不到壓迫感,張元林是不喜歡擁擠的環境,可這會兒身邊的人來自不同單位,並且在不同的專業和領域有些成就。
首先能來這個會議廳的人身份就不簡單,要麼是相關單位的領導層,要麼就是有一定地位的工人,張元林能和他們接觸就意味著將來進軍其他行業時會多一條選擇多一條路。
其次是這些人很主動的接近,也因為一場表彰對張元林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並不需要張元林去過多的介紹自己。
因此大家接觸的很自然也很友好,在把彼此當成自己人的前提下,一個笑臉一聲招呼,然後一段友誼就建立起來了。
就這樣,在一頓商業互吹當中,張元林認識了不少的相關行業的新朋友,他們要麼是單位領導,要麼是有一定實力和地位的人,總之沒有一個是泛泛之輩,當然普通的人也來不了這裡。
這樣的結果讓張元林十分滿意,尋思著自己這一趟是真沒白來,將來這些不同行業的朋友就是他跨界的關鍵。
對張元林來說,搞個人發展的套路還是一樣的,一邊演著戲一邊扮豬吃虎,慢慢的混起來以後再大張旗鼓的辦事就行了。
關鍵就是缺少合理的理由,明明就是一個機修工,在自己的領域有成就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結果又主動跑去其他行業搞事情,這不合理,也不應該,而且怎麼都沒道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