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寧元年九月初六辰時
乾陽宮乾陽殿內,莊嚴肅穆的氣氛如同厚重的帷幕,籠罩著每一個角落。
陽光透過殿門,灑在光潔的金磚地麵上,折射出金黃的光芒,將整個大殿映照得輝煌無比。
時年二十八歲的昭寧帝楊起,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端坐在巍峨的龍椅之上。
龍袍上繡著的九條金龍,在光線的照耀下栩栩如生,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
冕旒隨著他的微微動作輕輕晃動,發出細碎而清脆的聲響,更增添了幾分威嚴。
龍椅之側,司禮監總管太監戴權,微微躬身站立,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恭敬與謙卑。他目光掃視著大殿,時刻準備著傳達皇帝的旨意。
禦階之下,文武百官左右分立,整齊有序。
文官身著緋色、青色朝服,頭戴烏紗帽,神色莊重;武官身披內甲,外罩錦袍,俗稱文武袖,腰懸佩劍,身姿挺拔,透著一股英武之氣。
昭寧帝楊起目光沉穩,緩緩掃過大殿內的群臣,聲音清朗而威嚴:“朕登基伊始,天下初定。今有兩件要事,需昭告天下。”
群臣立刻行禮,齊聲高呼:“陛下聖明!”
楊起微微抬手,示意眾人起身,接著說道:“朕之先父楊義,一生殫精竭慮,為大秦基業披荊斬棘,立下不世之功。
《左傳》有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先祖,乃國之重典。今朕追封先父為秦高祖,以彰其功,以顯其德。”
說罷,戴權上前一步,展開手中明黃色的冊封聖旨,聲音尖細卻清晰地宣讀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聞‘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先父楊義,胸懷壯誌,心憂天下,以非凡之勇毅,開大秦之基。
其一生奔波,為江山社稷,瀝血嘔心。創業維艱,功在千秋。
今追封先父楊義為秦高祖,尊其廟號,享後世祭祀。凡我楊氏子孫,需永念其恩,銘記其勳。欽此!”
宣讀完畢,群臣再次伏地,高呼:“陛下仁孝,秦高祖英靈庇佑大秦!”
楊起微微頷首,神色間帶著一絲暖意,繼而又道:“朕之母親梅老夫人,一生慈愛賢良,
含辛茹苦將朕養大。《詩經》雲:‘母氏聖善,我無令人。’母親之德,如明月照心,如清泉潤田。
今朕封母親梅老夫人為康頤太後,居慈頤宮,尊其位,享其福,以儘孝道。”
戴權又展開另一道聖旨,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朕之生母梅氏,溫婉淑德,賢良恭謹。自朕幼時,悉心照料,教誨有方。
操持內宮,井然有序,以柔弱之軀,擔家國之責。今冊封為康頤太後,於東苑建慈頤宮,
位居尊榮,頤養天年。望太後福壽安康,大秦昌盛綿延。欽此!”
兩道冊封聖旨宣讀完畢,大殿內一片寂靜。片刻後,群臣紛紛躬身行禮,山呼萬歲,聲音在大殿內久久回蕩。
這一次,沒有不知死活的人跳出來反對。畢竟,楊義的功績有目共睹,梅老夫人的賢名也深入人心,這樣的冊封,實至名歸。
昭寧帝楊起看著群臣,心中感慨萬千。追封先父與冊封母親,不僅是他的一片孝心,更是穩固大秦根基、凝聚人心之舉。
他深知,大秦剛剛建立,前路充滿挑戰,唯有團結一心,才能讓這個新生的王朝長治久安。
“眾卿平身。”楊起的聲音再次響起,“朕既承大統,當以天下為己任。願與諸位愛卿齊心協力,共創大秦之輝煌。”
群臣起身,眼中滿是對這位年輕皇帝的忠誠與期待。
這一刻,乾陽殿內的氣氛,既有新皇登基的莊重威嚴,又湧動著一股奮發向上的力量,
仿佛預示著大秦王朝在昭寧帝的帶領下,將開啟一段波瀾壯闊的盛世華章。
大朝會仍在繼續,未來的道路雖充滿未知,但此刻,所有人都對大秦的明天充滿了信心。
………
昭寧元年九月十六
山西布政司,燎原軍林風部,牛繼宗和趙昀再一次被請到林風的營帳,馮唐作為此次宣旨欽差站在林風身側,二人見到馮唐大為詫異,“老馮,你怎麼在這兒?你也被這些人抓了?”
馮唐麵帶微笑的看著牛繼宗和趙昀,拱手行禮,“知節兄、子龍賢弟,久違了!”
牛繼宗和趙昀一臉疑惑地看著馮唐,馮唐笑著擺了擺手,說道:“二位莫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他神色變得鄭重起來,緩緩說道:“如今這天下局勢,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昌隆皇帝在臨終之前,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皇位禪讓給了秦王楊起。
就在九月初五,秦王楊起正式登臨皇帝之位,改國號為大秦,年號定為昭寧,如今已然是大秦昭寧元年了。”
牛繼宗和趙昀聽聞,皆是滿臉震驚之色,一時之間說不出話來。
馮唐接著說道:“陛下深知二位將軍皆是難得的將才,心懷天下,不忍百姓再受戰亂之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此,特意下了兩道聖旨。”說著,他從袖中鄭重地取出聖旨,展開第一道,清了清嗓子,開始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眇眇之身,君臨天下,仰承天命,俯順輿情。
今四海初定,百廢待興,正需賢能之士共襄盛舉。
牛老將軍,久曆沙場,戰功赫赫,素有忠義之名;
子龍將軍,武藝高強,謀略過人,乃當世難得之英豪。朕心甚悅,誠邀二位將軍歸我大秦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