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芸看著題目,心中有些忐忑,但還是硬著頭皮寫道:“《詩經》有雲:‘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與鄰邦相處,應以禮相待,友好往來。
若有矛盾,先以和平方式解決,如派遣使者溝通。若對方執意要戰,我國也不可畏懼。
昔年秦與六國爭雄,雖曆經艱難,但憑借強大的國力與堅定的信念,終成霸業。故戰與和,皆要為國家長遠利益考慮……”
賈蘭雖然年紀小,但思路清晰。他寫道:“《禮記》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處理鄰邦關係,應追求天下大同。
若發生矛盾,應先尋求和平解決之道,通過協商、調解等方式化解分歧。若實在無法調和,戰也要儘量減少傷亡,以恢複和平為目的。如唐時與周邊諸國交往,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實現了文化交流與和平共處……”
考場內,考生們都在專心答題,隻聽見筆尖在試卷上摩挲的沙沙聲。有的考生時而皺眉思考,時而奮筆疾書;有的考生則神態從容,胸有成竹。
時間在緊張的氛圍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覺,天色漸暗。差役們開始催促考生交卷。考生們陸續走出號舍,臉上的表情各不相同。有的考生一臉輕鬆,似乎對自己的答卷很有信心;有的考生則神色凝重,擔心自己發揮不佳。
秦鐘走出考場後,與康近賢等人會合。萬子墨笑著說:“今日這題目,可真是考驗人啊,大家都答得如何?”
林羽軒搖搖頭,“我也就儘力而為,這戰與和的問題,實在是複雜。”
周逸飛接口道:“是啊,引經據典容易,可真正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太難了。”
蘇沐陽則自信滿滿,“我覺得隻要思路清晰,觀點合理,應該沒問題。”
車玉堂、練九安、趙聽濤、賈芸和賈蘭也圍了過來。趙聽濤大聲說道:“我覺得這題目不難,我寫得可順暢了,定能高中。”
賈芸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寫得一般,希望能有個好結果吧。”
賈蘭雖然年紀小,但語氣堅定:“我也儘力了,不管結果如何,我都學到了很多。”
眾人一邊說著,一邊往貢院外走去。此時,夜幕已經降臨,京城的街道上燈火輝煌。
考生們的身影融入這繁華的夜色中,他們的命運,也將隨著這次會試的結果而發生改變。
………
在會試結束後的幾天裡,禮部的官員們齊聚一堂,開始了緊張而又嚴肅的閱卷討論。
寬敞的房間裡,擺放著數張長桌,上麵堆滿了考生們的答卷。官員們圍坐在四周,每個人手中都拿著幾份卷子,表情凝重。
副主考官禮部侍郎李銘清了清嗓子,率先開口:“此次會試,考生們的答卷質量頗高,著實讓我們難以抉擇。大家各抒己見吧,先說說你們覺得哪些答卷比較出彩。”
員外郎王強推了推眼鏡,拿起一份卷子,說道:“我認為趙聽濤這份卷子寫得極為出色。
他對於戰與和的問題分析得條理清晰,引經據典恰到好處,而且提出的策略切實可行。就拿其中一段來說,他提到‘若戰,則需先固邊防,整軍備,聚糧草,以雷霆之勢擊之;
若和,則當以禮相待,互通貿易,結邦交之好,謀長久之安’,這觀點可謂是切中要害啊。”
一旁的主事陳林卻搖了搖頭,反駁道:“王大人,趙聽濤的卷子確實不錯,但比起蘇沐陽的,還是略遜一籌。
蘇沐陽的思路更為開闊,他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戰和觀點,還提出了‘以戰促和,以和養戰’的新穎理念。
在闡述具體策略時,更是結合了大秦當下的國情和周邊局勢,提出了一係列創新的舉措,令人眼前一亮。”
眾人聽了,紛紛點頭表示認同。這時,另一位官員張峰站了起來,說道:“陳主事所言極是,蘇沐陽這份卷子確實堪稱佳作。
不過,康近賢的答卷也不容小覷。他的文筆優美,論述嚴謹,對戰與和的利弊分析得入木三分,展現出了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愈發激烈。有人支持趙聽濤,認為他的答卷穩紮穩打,符合傳統的治國理念;
有人力挺蘇沐陽,讚賞他的創新思維和獨特見解;還有人覺得康近賢的卷子才是最優秀的,體現了考生紮實的功底和對問題的深刻理解。
就在眾人爭論不休之際,禮部尚書劉晨走進了房間。他微笑著看著大家,說道:“都彆爭了,我來聽聽你們的看法。”
李銘將眾人的觀點詳細地向劉晨彙報了一遍。劉晨認真地聽著,不時點點頭。聽完後,他拿起蘇沐陽和趙聽濤的卷子,仔細地翻閱起來。
過了一會兒,劉晨放下卷子,緩緩說道:“此次會試,考生們都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
經過我的仔細考量,我認為蘇沐陽的答卷最為出眾。他的觀點新穎,策略可行,展現出了超越常人的智慧和眼光。
就以這‘以戰促和,以和養戰’的理念來說,不僅切中當下大秦的局勢,還為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