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寧五年三月初二
春日本應是萬物複蘇、生機盎然的時節,可山東濟南府卻被一場曠日持久的旱災籠罩著。
土地乾裂得如同老人臉上的皺紋,縱橫交錯;原本清澈的溪流早已乾涸見底,隻剩下一道道裸露的河床;
田野裡的莊稼還未長出便已奄奄一息,仿佛在絕望地等待著甘霖的降臨。
曆城縣,在這場旱災中也未能幸免。然而,這裡卻出現了一絲轉機。
縣令修俊臣,為人正直且心懷百姓。在旱災初起時,他便四處奔走,尋求應對之法。
他組織百姓修繕水利設施,儘管水源稀缺,但能多保存一點是一點;
同時,他還開倉放糧,救濟那些即將斷糧的百姓。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在聽聞民間祈雨之法後,親自率領百姓在龍王廟前虔誠祈雨。
也許是他的誠心感動了上天,一場久違的大雨傾盆而下,滋潤了曆城縣乾涸的土地。
莊稼得到了滋潤,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百姓們也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濟南府的其他縣城傳開。
在齊河縣,縣衙內,縣令趙文軒正與師爺王懷德相對而坐,眉頭緊鎖。
桌上攤開著關於本縣旱災情況的文書,糧食儲備越來越少,百姓們的抱怨聲也越來越多,他們都感到一籌莫展。
突然,一個衙役匆匆跑進來,氣喘籲籲地說:“大人,縣令大人,聽說曆城縣的修縣令求來了大雨,現在那裡的莊稼都活過來了!”
趙文軒和王懷德先是一愣,隨即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趙文軒連忙問道:“消息可屬實?”
衙役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說道:“千真萬確,是從曆城縣來咱們這兒做生意的商人說的,
還說修縣令不僅求來了雨,還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現在曆城縣的百姓都對他感恩戴德呢!聽說百姓還給修大人立了功德碑呢!”
王懷德摸著下巴,沉思片刻後說道:“大人,這或許是個辦法。咱們縣的旱情也愈發嚴重了,百姓們都快撐不下去了。要不,咱們也效仿一下曆城縣的做法?”
趙文軒有些猶豫,說道:“這祈雨之事,真能靈驗嗎?而且開倉放糧,咱們縣的糧食儲備也有限啊。”
王懷德勸說道:“大人,如今咱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曆城縣能成功,說明這法子或許真有效果。至於糧食,咱們可以先拿出一部分救濟那些最困難的百姓,也能穩定一下民心。”
趙文軒站起身來,在屋內來回踱步,思考著王懷德的話。這時,窗外傳來一陣百姓的歎息聲:“唉,這老天爺什麼時候才能下雨啊,再這樣下去,咱們都得餓死。”
趙文軒聽著百姓的歎息,心中一陣刺痛。他咬了咬牙,說道:“好,就按你說的辦!傳我命令,準備祈雨儀式,同時開倉放糧!”
與此同時,在長清縣,縣衙裡也在討論著曆城縣的事情。主簿李毅對縣令張銘恩說道:“大人,曆城縣修縣令的事跡咱們都聽說了,我覺得咱們也可以試一試。
咱們縣的百姓現在也是苦不堪言,若能像曆城縣那樣求來雨,那可真是百姓之福啊。”
張銘恩皺著眉頭說:“祈雨之事,向來玄之又玄,萬一不靈驗,豈不是讓百姓們更加失望?”
李毅連忙說道:“大人,咱們不能坐以待斃啊。就算祈雨不一定能成功,但咱們做出這個姿態,讓百姓們知道咱們在為他們想辦法,也能安撫一下民心。而且,開倉放糧也是必要的,讓百姓們不至於餓死。”
張銘恩思考了一會兒,最終點了點頭:“好吧,那就安排下去,準備祈雨和放糧的事宜。”
在章丘縣,縣令周正和幾位鄉紳正在商議對策。一位鄉紳說道:“周大人,聽說曆城縣的修縣令求來了大雨,咱們章丘縣也旱成這樣了,要不也學學他們?”
周正有些擔憂地說:“開倉放糧倒還好說,可這祈雨之事,要是弄不好,被百姓們認為是糊弄他們,那可就麻煩了。”
另一位鄉紳連忙說道:“大人,咱們也是為了百姓好。而且曆城縣都成功了,咱們不妨一試。現在百姓們都盼著能有個辦法解決這旱情,咱們要是不做點什麼,他們會更失望的。”
周正猶豫再三,最終說道:“也罷,那就試試吧。我這就安排人去準備祈雨的儀式,同時開倉放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