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就在大饑荒四年前,英國為了打開華夏的大門,還不惜費儘心機的發動了鴉片戰爭,而且此時,英國還在全力籌辦人類曆史上首屆世博會。】
【可以說隻要英國願意,他們是絕對有能力幫助愛爾蘭人度過這場災荒的。】
【但是此時的歐洲依然篤信宗教,像馬鈴薯病這樣的災害,反映了《聖經》中的饑荒觀,隻能引起帶有宗教色彩的歧視言論。】
【大部分的英國輿論都戴著宗教的有色眼鏡去考慮問題,認為襲擊愛爾蘭的“災害”是對奢侈和無憂無慮的生活的警告,甚至將愛爾蘭人正在遭受的災難同他們的宗教“錯誤”聯係到一起。】
“混賬,怎麼什麼東西都要和宗教聯係到一起,這些西方人沒了宗教就活不下去了嗎?”
看到這一段,李世民當即就炸了。
也無他,主要是想起那場蝗災,他差點被逼著寫罪己詔的事。
“有病就治病,有災就賑災,成天把這些自然發生的事和上天聯係到一起那是腦子有問題。”
“虧得這英國還工業革命,結果連點道理都不懂!”
【當然了英國也不是完全不管愛爾蘭,他們在各地設立了救濟委員會。】
【然後籌款購買食物,再將食物賣給災民,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可以免費發放食物。】
【同時撥款十萬英鎊購買玉米,這些玉米按照每人每天一磅計算,大概可以在三個月內養活五十萬人口。】
【不過相比於愛爾蘭的數百萬災民,這個數字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而且這些玉米可不是贈送而是按平價出售。】
【並且出售完畢之後也不再進行補充。】
(哈哈哈哈,聽說那些玉米有些都已經發黴沒法食用了。)
(沒錯,帶英是真的不當人,當時奧斯曼帝國想要向災民捐一萬英鎊,結果英女王說隻需要捐1000英鎊就行了。)
(啊?這是為啥?有人捐款還不好?)
(因為這位維多利亞女王自己隻捐了2000英鎊,聽說一個印第安部落都給捐了700多美元。)
(沒錯,還是奧斯曼帝國看不下去,後來又“悄悄”把三船糧食運到愛爾蘭去援助饑民。)
“這也太狠了吧,自己有能力不救濟就算了,彆人捐款捐糧他們都不樂意。”
“這愛爾蘭人究竟做了什麼,為什麼那英國要對他們這麼狠心?”
看到這裡嬴政都不理解了,不管怎麼說也都是自己的子民。
上百萬人餓死啊,這英國統治者心就這麼冷、這麼狠嗎?
“唉,感覺還是和那宗教有關,之前提光榮革命的時候好像就講過,兩邊的信仰不同。”
“以那些西方人對待宗教和異教徒的態度,或許是真能做出這種事。”
一旁的李斯則是歎息著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就連他也不得不感歎那些英國人的心狠程度。
喜歡帶著古人們看華夏曆史請大家收藏:帶著古人們看華夏曆史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