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抗日戰爭究竟有多令人絕望?】
“抗日戰爭?小日子入侵的那次嗎?那的確是夠令人絕望的。”
“當然了,三千八百萬人的犧牲啊,當然令人絕望了。”
“可最後咱們還是打贏了啊!”
“那是咱們現在知道了結果,可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就不是這個情況了!”
“沒錯,當時恐怕有人都絕望了!”
看到天幕又提到抗日戰爭,古人們也覺得能夠體會到當時百姓的絕望。
雖然不知道戰爭的具體過程,但應該是一麵倒的場景吧!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已經淡忘了那場戰爭,或者說在一些無腦神劇的熏陶下認為小鬼子不過是紙老虎,隨手就可以拿捏。】
【但真正的抗日戰爭卻讓人無比絕望,國歌中那句“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我堂堂華夏,數千年文明是真的到了滅亡的邊緣。】
【以至於讓錢穆先生在絕望之下,抱著華夏人寫華夏最後一部史書的信念,寫下了那部被稱作“華夏遺書”的《國史大綱》】
【而這本書的作用便是在華夏亡國之後讓一些有能力有知識的年輕人了解華夏的曆史,重新激勵並燃起他們的複國之心。】
“已經這般絕望了嗎?一個國家的遺書!”
“這位學者已經認為華夏必然無法戰勝那個小日子,必然會亡國嗎?”
看到這裡劉徹也沉默了,那場戰爭的過程究竟是怎樣的,不過既然能打鬨那麼多年至少證明正麵戰場是僵持不下才對吧。
怎麼會出現這種讓所有華夏人都絕望的場景呢?
【而之所以錢穆大師會寫下《國史大綱》,所有人都對華夏感到絕望,便是因為正麵戰場的幾次大戰役實在是太過慘烈。】
【其中典型的便是“淞滬會戰”!】
【為了粉碎小日子“三個月滅亡華夏”的狂妄企圖。】
【當時的國府從全國各地調集了大軍,三個月的時間陸陸續續彙集了七十多萬軍隊,全國將近三分之一的兵力都聚集在此。】
【而小日子也不斷增兵到二十多萬人進入上海,七十餘萬對二十來萬,優勢本該在我華夏才對。】
【可戰爭真的開始後情況卻不容樂觀,此時小日子的軍工係統已經極為完善,飛機、大炮、坦克、艦艇應有儘有,而我們卻連最基本的步槍都無法自給自足。】
【想要贏得此戰唯有靠戰士們用命去填,可最絕望的是即便戰士們肯用命去拚,可依舊無法贏得此戰!】
“這是為什麼,不是說有些小部落都通過不要命的打法贏過英國嗎?”
看到戰士願意拚命,國家願意抵抗,而且是七十萬對三十萬,不少古人都不理解,這麼大的人數差應該能磨平裝備的差距吧?
“唉,那個時候應該還是所謂的一戰之前吧?”
“火器和那些戰車的發展還很落後,到了二戰的時候火器明顯有了更大的進步,此時恐怕已經不是所謂的人數能夠彌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