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淵從茅山一路踏雲而行,三座主峰在他身後漸行漸遠。
他下一個目的地是列為第二福地的蓋竹山,那裡雖然沒有茅山那麼出名,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修煉聖地。
他一日千裡,很快到達蓋竹山的境內。放眼望去,滿山翠竹如同一片綠色的海洋,風拂而過,竹葉伴奏般“沙沙”作響。
兩座巨大的山峰遙遙相對,一如騰龍在天,又似奔獅狂嘯——巨岩裂開如獅口,仿佛正要吞噬整個山穀,氣勢迫人。
這便是當地人口中的“龍獅相湊”。
莫淵的心態很平和,因為蓋竹山和茅山不同。這裡並無高深的修行門派駐紮,反倒成了散修們自由出入的清淨之地。
據傳,這山中有一個蓋竹洞,洞中有座道觀,供道士、修行者靜修潛悟。不但如此,裡麵還有一種名為“聖獅靈涎”的山泉水,清冽甘甜,傳說乃是千年石獅淚化成的靈液。不少修士都前來此地汲取靈泉、以壯靈台,而蓋竹山從不拒絕任何一個想要潛心修煉的道者。
“雖然這裡稱不上十大洞天,但也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九洞天‘長耀寶光洞天’。”
莫淵向著山頂的蓋竹洞前進,一邊走,一邊觀察山間的風景。
古老的山道在他的腳下延伸,儘管野草橫生,多年未曾修繕,但卻並沒有荒廢。
青石板路遍布著歲月的痕跡,似乎能從其中讀出無數曾經踏過它前進的修行者氣息,充滿著難以言喻的道韻。
“果然靈氣充沛,彆有一番古樸趣味。”莫淵收回目光,心中感慨。
山路兩旁偶爾可見一些遺留下來的石碑,上麵刻著許多模糊不清的雲篆古文。
莫淵沉浸在山水之色裡,放縱了他的好奇心。走近一座殘破的碑刻,隨手抹去表麵的灰塵,看到上麵隱隱露出“棲真觀”三字。
“沒想到這個居然還在。”莫淵大為驚訝。
東晉時,句容人許邁曾在蓋竹山修煉養生,建有棲真觀,並以此為基開創一派風潮。後來不少著名的修行者,如王羲之等也曾駐足此地,吟詩作賦。
可惜好景不長,棲真觀沒能像茅山派那樣闖出一片天地——當修真者不在,凡人化為曆史,這座道觀也扛不住時間的洗禮,隻留下這一片斷壁殘垣。
師父莫半仙曾經給莫淵講述棲真觀的故事,就是為了警醒他。
修道長生,長生才是最終的一切。不然等人生老病死化為枯骨,無論曾經留下多麼厲害的道統,都隻是鏡花水月一場空。
“但是,也正因為棲真觀消失,蓋竹山才會變成如今這樣,有緣者自來之的洞天福地。”
莫淵心想,可見這世間自有他的緣法,不必強求。
想到這裡,他覺得自身的靈台清明,似乎隱有頓悟。
於是他不再耽擱,加快腳步上山,找到了在一片翠綠掩蓋下的蓋竹洞。
如果不是莫淵能探查靈氣,一般人還真找不到這個洞口。因為它外表看上去是那麼樸素無華,除了洞壁上掩蓋在藤蔓下的“天門”二字,幾乎辨認不出它身為第十九小洞天的特殊性。
但蓋竹洞內的靈氣,比蓋竹山外麵還要濃鬱十幾倍。
莫淵大步走進去,頓時感覺自己是受到了靈氣的洗禮,眼前一亮:“這裡可真是修煉的好地方!”
他深吸一口氣,打量山洞內部。裡麵的道觀早已毀壞,隻剩下一些石床、石硯、石碑殘留。
洞後有一座石井,四周長滿了青苔,顯然年代已久。洞頂石縫中,水珠滴落在石井內,發出“滴答、滴答”的清脆響聲。
“這就是‘聖獅靈涎’吧?”莫淵靠近滴水處,伸手接了幾滴水,送入口中。
靈液入口化作一團氣霧,迅速被經脈吸收。莫淵急忙選了一塊較為乾淨平整的石床盤腿坐下,運功打坐。
靈氣在體內流轉。莫淵閉上眼睛,運轉功法與神識,也在感應這座小洞天內的氣脈,漸漸與它產生了呼應,人洞融為一體。
“接下來,就在這裡靜修一段時間,將此地分身法陣布置完成,。”
莫淵心想。隨著他的修煉,蓋竹洞內靈氣湧動,他的周身浮現出淡淡的光芒,分身之力正在向他聚集過來。
幾日後,莫淵的修煉已經快到最後的階段。生基大陣的一部分正在逐漸成型,法力隨著蓋竹洞的靈氣緩緩運轉,新分身的虛影在他的背後若隱若現。
在洞天福地進行潛修,可謂成果非凡,莫淵能感受到他的修為有進一步的提升。
可他內心卻沒有太多喜悅感,反而一絲煩躁爬上他的心頭。
他心中沉吟:“這裡隻是第二個福地,又是多日過去。如果每個洞天福地都如此消耗時間,恐怕等我布下大陣,北海冰原的情況也已經變得不可收拾、來不及了……”
但修行之路,沒有那麼容易就進步神速。
就算莫淵心中著急,也一時半會無計可施。
就在他煩惱的當口,蓋竹洞外麵突然傳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
莫淵抬起頭,一個老道人的身影慢悠悠地出現在入口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